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

ID:40244233

大小:47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28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_第1页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_第2页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_第3页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_第4页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人口理论与人口政策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级数理论—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加,导致人口比食物增加更快2、平衡理论—人口随着粮食增加而增加;人口增加必然受到食物的限制,寻求人口与食物的平衡3、抑制理论—为缩小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巨大差额,必须把人口数量减少到食物供养限度之内。一是预防的抑制;二是积极的抑制4、权威理论—强调政府在限制人口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成本—收益人口理论1、莱宾斯坦的成本—效益分析生育孩子的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花费在该孩子身上的养育费用和教育费用。即从母亲怀孕

2、到将子女抚养长大直到生活自立所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婚姻、交往等方面的费用;间接成本:为抚养子女而放弃的父母的收益,即父母特别是母亲为抚养子女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生育孩子的收益:①劳动—经济效益②养老—保险效益③消费—享乐效益④继承家业的效益⑤安全保卫的效益⑥维系家庭地位效益孩子成本效益与家庭经济的关系养育孩子成本与父母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化。直接成本随收入增加而上升,间接成本也随时间价值的增值而上升。养育孩子的效益除消费—享乐效益变动不明显外,其他效益随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发展逐步下降决定生育

3、率下降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2、贝克尔孩子数量与质量相互替代理论他运用孩子净成本(家庭为孩子支付的直接成本加上父母间接成本减去孩子提供的收入现值和劳务现值之和)概念分析生育行为。净成本为正值,孩子仅相当于一般耐用消费品,只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为负值,能带来追加效益,相当于耐用生产品,可以带来价值增值。若为零,则成本与效益相当,是否需要孩子随机决定。2、贝克尔孩子数量与质量相互替代理论贝克尔用孩子数量质量互换观点,阐述了家庭规模与收入之间经常存在负相关关系收入高的家庭希望质量优的孩子,从而必须增加培养费

4、用,使收入高的家庭降低生育率成为可能。三、适度人口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理想的人口数目,这样的人口数量能够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及米尔、卢梭等都阐述了适度人口思想法国人口学家索维的代表作《人口通论》提出了:“适度人口增长率”的概念,并具体阐述了适度人口的目标四、马寅初的新人口论1、我国人口增长太快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实行计划生育,反对人工流产,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一切手段,保证一对夫妇最多只生育两个小孩。第二节人口增长一般原理一、人

5、口增长率1、人口增长率的含义2、人口增长变化的类型①人口的自然增长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人口的迁移增长二、人口增长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2、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程度3、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利用4、人口增长与社会保障5、人口增长与国民受教育程度、子女养育成本、劳动就业、人口老龄化等三、人口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一)人口质量的含义及测量指标1、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2、教育水平3、物质水平(二)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1、

6、相互替代关系2、相互促进关系3、双向互动关系第三节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成因和控制人口的途径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原因1、经济动因2、社会动因3、医疗卫生水平提高4、传统生育观念5、对“新人口论”的批判二、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成绩1、婚育观念向晚婚晚育和少生优育转变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3、人民健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控制人口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二、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问题1、有法不依现象特别严重2、人口出生的不均

7、衡现象形成恶性循环3、家庭承包制和个体经济发展引发超生和生男孩的欲望4、过分强调经济手段,忽视行政、法律和教育手段的密切配合5、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抚养问题日益突出三、控制我国人口的有效途径1、制定适度人口发展目标,确保人口战略目标的实现2、确立新的老年人口赡养、保险制度和管理自律机制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和生育观念落后等问题4、实行全国统一政策与区域人口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措施5、建立解决人口问题的规范性投入机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