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0534
大小:18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思想发展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中国思想发展史考点扫描近年来中国思想史成为考查热点。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应对形式的发展。所以对于古今历史上的思想解放的内容一定要高度的关注。思想史内容易与政治结合,可用政治中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关系原理去解释某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尤其是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走向问题,而这些又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之一。复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2、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4、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5、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6、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的作用。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的深远影响。认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各派主要思想主张1、老庄与道家老子: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现象。2、孔孟荀与儒家孔子:“仁”的学说;“礼”的思想;以德治民;主张改良;教育思想;“五经”。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荀子:唯物思想
4、;“制天命而用之”。3、墨翟与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4、韩非子与法家韩非子:历史发展观;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认识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实质及影响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上的重新认识;诸子百家争鸣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的、现实的问题斗争的反映;各个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相互竞争也需要理论指导;“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
5、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论据,使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实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中的必然反映。影响: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形成了一系列哲学流派,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各取所需,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又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
6、点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二、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官方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与其他文化相互批驳与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二)认识1
7、、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其一:其思想内核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理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其二: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汉代儒学;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2、在现代社会,儒学具有哪些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
8、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1、鸦战期间:林、魏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4、19世纪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