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ID:40240526

大小:225.50 KB

页数:111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下编 当代文学新时期部分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一,分期与概念:1,“新时期”的由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979年10月;“剧本创作座谈会”:1980年1月,《假如我是真的》等。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新时期文学概述一,分期与概念:2,“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新时期”等概念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二,“新”:1,几种理解(1),政治性的“新”;(2),历史性的“新”:进步论历史观,“新”即好;(3),现代性的“新”:“新启蒙时代”。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2,由此可见,“新”其实不“新”:与历史(五四、十七年、文革)的关系:全盘否定文革、部分肯定十七年、内在回归五四。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

2、3,由此带出:(1)“传统”的结构再造问题——八十年代文化传统的结构性生成:否定文革式的政治文化模式,部分肯定十七年的政治意义价值,向五四寻找文化建构的出发点;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2),这一“传统”在当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暂时的共谋关系。原因:在共同利益体认下的有限妥协。其“暂时性”、“有限性”决定了二者内在的矛盾与后来的决裂。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1,“伤痕小说”、“反思小说”(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理机制。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3、宝琦、张俊石(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伤痕》——王晓华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伤痕小说”代表作:《班主任》(刘心武)、《伤痕》、《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蹉跎岁月》(叶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教材257页。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反思小说”背景:时代文化精神深化的必然(历史反思的深入);对伤痕小说的超越。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5)“反思小说”特征:更多地试图对文革进行发生学的理性思考。最早作品:茹志鹃《

4、剪辑错了的故事》。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6),“反思小说”代表作:中短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国文《月食》、王蒙《布礼》、《蝴蝶》、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长篇——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从维熙《断桥》、《北国草》等。王蒙的小说:信仰重建的可疑与知识分子反思的匮乏——伪理想主义:未经深层拷问的理想主义。《布礼》:钟亦诚。《蝴蝶》:张思远。导致深度的缺失:个人体验终止于时代的意识形态面前。换个说法:意识形态的个人化伪装。走红的原因:多面讨好:意识形态、读者(信仰真

5、空)、知识分子(个人体验)。艺术:“东方意识流”。理性主义的“意识流”。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沃尔夫《达罗卫夫人》。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7),“伤痕”与“反思”的意义:回归源头与历史记忆回归之一:现代知识分子意识回归之二:“人的文学”回归之三:历史意识历史创伤的修补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8),“伤痕”与“反思”的比较与评价:“反思小说”:相对“伤痕小说”的进步;理性思考的成份加大。“反思”的不足:对“历史”的理解仍然受制于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制约。评价:思想与艺术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改革小说”(1)背景:现实的变化;文学使命的要求;意识形态

6、的要求。(2)最早: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类型:两类。一,正面描写改革、歌颂改革: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星》、《夜与昼》等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总体话语的正面展现。黑格尔式的“历史”观念:历史的必然方向;必然规律;进步与保守的斗争中前进的历史;个体在历史面前的自觉配合;乔厂长:历史精神的化身。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其他思潮之中

7、。贾平凹《浮躁》、《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张炜《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古船》等。第二章《陈奂生上城》:改革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物质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精神问题却依然如故。城乡冲突。农民的精神创伤史。(《李顺大造屋》)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内容——回应抑或回避:在“改革”与“寻根”之间(1),对改革(现代西方都市文化)与保守(传统乡土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