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0360
大小:629.50 K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哲学史系列之十九共四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隋唐佛教宗派的兴盛与思想发展7/15/20211中国佛教至隋唐而至于鼎盛,本期的佛教宗派融入了南北诸家师说,在哲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派别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唯识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渊薮,着力阐发龙树一系的中观思想,其精髓和诠释格式为诸宗派广泛采纳。玄7/15/20212奘的唯识宗引入了印度式繁琐的名相分析体例,不适合中土社会的思想实际,故数传而绝。密、净、律诸宗,思想内涵较少。因而,本章主要探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台宗、
2、华严宗与禅宗。7/15/20213一、天台宗的性具圆教7/15/20214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因为他的主要活动是在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名。该宗奉持《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所以又名“法华宗”。在理论上,天台宗与他宗之不同在于提出了一套以“性具圆教”为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7/15/20215(一)渊源与创始天台宗虽然正式形成于隋朝,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北齐慧文和南岳慧思两位禅师。7/15/202161、慧思与慧文慧文生卒年代不详,慧思从慧文那里得到“一心三观”的传承。所谓“一
3、心三观”主要是得自鸠摩罗什所译的“般若”类经论关于“修习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的说法。“道种智”即通晓大小乘的修持法门,“一切智”即洞察一切法共相,“一切种智”即了达诸法自相。慧文、慧思都强调三智“一心中得”。7/15/202172、智顗(538-597)公元560年在光州大苏山从慧思受禅法。又往天台山实修,完成他的“圆融实相”说,再去金陵敷演《法华》妙旨,留下《法华文句》。后在荆州当阳玉泉山,在讲经说法留下《法华玄义》、《摩诃止观》。7/15/202183、天台宗的贡献用有力的陈述来概括您对该主题的感想或
4、看作为较受公认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贡献在于对汉魏以来不断输入的诸家学说和修行法门进行系统的、恰如其分的综合,既有高低浅深之别,又不失其各自独立的价值。7/15/20219《法华经》,《序品》曰: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7/15/202110(二)天台宗的义理与修行7/15/202111佛教的理论,无论多么深奥玄妙,都离不开对修行的构想安排及其与涅槃
5、境界的关系,天台宗亦莫能外。它的这种意识较诸后起的华严宗似乎更为强烈,这表现在它以“止观并重”的说法。7/15/2021121、止观并重在天台宗里,“止观并重”的修持具有对南北学风折衷的意义。天台宗糅合众经论、判定诸师说形成“五时、八教”的体系。所谓“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所谓“八教”分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前者即顿、渐、秘密、不定;后者即藏、通、别、圆。前者是随所接引众生的根机利顿7/15/202113与得法因缘而产生的修行体系安排上的区别。后者是表示义理上的分判与融
6、通。《摩诃止观》卷首曾举其要者述云,天台智顗传南岳思三种止观,即渐次、不定和圆顿止观,以为“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后浅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7/15/2021142、圆融三谛根据龙树的意见,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由之而成就的事物可以从空、假、中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随后可以发现,空、假、中不是事物规定性不相统属的三个侧面,而是相互渗透的一种分析性等价关系。7/15/202115智顗说: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
7、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摩诃止观》卷五上)7/15/202116从“止”的方面立论,亦有三种法门。智顗解释道:一体真止者,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何真止。二方便随缘止者,……知空不空7/15/202117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三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涅槃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分别止。(《摩诃止观》卷五上)7/15/
8、2021183、止观十境《摩诃止观》论止观之境,凡有十种,“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同上)据说这十境皆能使真实正见受到障碍,故须对治;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阴界入境”,因为“阴界入一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同上)可见,诸境乃得以“阴界入”为前提。7/15/2021194、一念三千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