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0147
大小:2.30 MB
页数:272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历代文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历代文论任课教师:贺孝恩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今天文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二、中国古代文论特点综述。(一)文论资料的杂糅性、分散性。文论材料除专著外,很多来源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史传碑志、序跋笔记,几乎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所有领域。研究文论,首先要整理好文论资料。(二)中国古代文论家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思维方式。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
2、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讲的都是直觉体验的问题。(三)古代文论的话语多点兴、逗引的隐喻,少分析性的解说。中国古人对文论著述和讲学,长于诗韵和想象,少逻辑分析。(四)古代文论范畴、术语、命题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具象性等特点。中国古代很多文论术语都是作者在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它不仅对古典文学具有独到的鉴赏力,就是对现代文学,也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如意境。(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文论讲究炼字,
3、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思潮。二、古代文论的发展分期。第一阶段(第一编):先秦两汉,古代文论的奠基。此时的文论散见于《尚书》,《诗经》,《国语》、《左传》,《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经典中。在这些经典中有关文学的片断的、零散的思想资料,奠定了后世文论的发展方向和重心,成为中国文论发展的源头。第二阶段(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论体系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家高度重视审美和艺术问题,
4、出现了专门性的文论著作,数量之多,思想之丰富,为后世所罕见。此时期对文学特质开始有自觉意识,创建了古代文论体系,提出并描述了古代文论范畴,形成了文艺批评方法。第三阶段(第三编):唐宋时期,诗文批评处于演进之中。儒家诗学观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盛唐诗歌中得到完美体现,在对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诗人为什么写诗等问题的回答上提出了韵味说,兴趣说,意境说,妙悟说,兴寄说,讽喻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的古文理论把文、道关系的演进推向新的高度。第四阶段(第四编):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兴盛与古典诗学的总结时期
5、。通俗文学批评的兴盛,是指伴随着小说戏曲创作的繁荣而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开拓,思维方式的拓展和理论框架、理论术语的更新。王夫之、叶燮等学者对古典诗学进行了总结,对古典诗歌从创作到接受进行了系统的诗学思想阐述。第五阶段: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冲击时期。首先是以龚自珍、曾国藩、刘熙载以及常州词派为代表的传统诗文理论的发展。其次是更具时代特点的古代文论的现代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文学观念的更新,又包含理论思维与批评话语的拓展,文类结构的调整等较为具体的内容。这五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之学,魏晋玄学,佛学和禅学,晚明和晚清的启蒙思潮,为
6、古代文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三、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文论尽管也有像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那样具有系统性的理论专著,大量的是如下几种表现形态: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3、文人间来往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小说(戏剧)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重要参考资料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蒋凡、郁源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7、出版社,2009年版。各时期的重要与文论有关著作。第一篇古代文论的奠基---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第一节古代文论的萌芽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作品。古代文论的萌芽,指上古《尚书》、《易经
8、》、《诗经》、《国语》、《左传》等典籍中强调文艺社会作用的“美刺说”、“陈诗观风说”,反映上古人们对诗歌特征朴素认识的“诗言志说”,以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