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26614
大小:261.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7-27
《6温病常用诊法2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辨斑疹白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辨斑疹斑疹是温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斑与疹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因其可以伴随出现,故古代医籍每举斑以赅疹,或统称斑疹。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斑与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疹斑斑与疹形成的病变机理斑疹皆系热邪深
2、入营血的征象,如章虚谷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则形成疹,故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及“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说法,其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斑与疹出现先兆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等症,则为发斑之征;如兼见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先兆。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斑疹一旦透发,标志邪气外露,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疏密以及发出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
3、坏,从而确定治疗原则。观察色泽:“红轻,紫重,黑危”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的表现;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黑而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总之,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辨别形态: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4、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属逆候。注意疏密: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良好;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示热毒深重。结合脉证: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辨证。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斑疹治疗原则。因为斑属阳明
5、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斑疹治疗禁忌: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 伏;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 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 神昏等症。阴斑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
6、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辨白白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部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极少见。白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白常反复多次透发。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随之缓解。观察白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凡有白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性质的湿温,
7、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白 的治疗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若津气两竭者,急宜养阴益气。因白的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辨常见症状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各种临床证
8、候。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发热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一般说,凡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0℃,或肛门温度超过37.6℃者,即属发热。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