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

ID:40224718

大小:129.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7-27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_第1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_第2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_第3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_第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学会审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 学会审题虽然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常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就是“把握信息”。一、理解词语二、理解并解释句子三、筛选重要信息四、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要点五、赏析技法和评价思想高考的命题是极为慎重的,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难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考命题者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巧设各种暗示,引导考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巧用题中暗示,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分析、理解,有助于

2、准确答题。所以有人说“信息”往往就在试题的题干上。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审题非常重要根据最近几年高考题干的设计,我们把它分为四种类型:(1)某一位置型;(2)全文概括型;(3)分析推断型;(4)鉴赏判断型(1)某一位置型,就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去理解、分析、诠释某个词或某个句子这样的一种题型。主要涉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考点,我们可把题干理解为“对某一自然段(某一位置)的什么词语、什么句子的理解”

3、,而答案往往直接在这一自然段的某一位置上下文中就可找到。这样的题目很多,如2001年的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我们只要找到原文“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这一句就明白了。又如2003年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我们先看看“童年的烙印”在哪一段出现?原文: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

4、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

5、身上。又如2003年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原文:“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

6、,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2)全文概括型,即根据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进行概括与归纳的题型,一般要你从全文考虑来解答。信息一般比较分散,但基本都能找到。如2002年的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这两

7、点就从全文整体上去把握,出现在几个地方:(原文)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

8、据文意,简要回答。”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