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故都的秋》教案

【AAA】《故都的秋》教案

ID:40183473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4

【AAA】《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AAA】《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AAA】《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AAA】《故都的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故都的秋》教案襄阳四中许婷婷一、教学设计《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眷恋、落寞、悲凉之情蕴藏在细腻、含蓄的语言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现。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而鉴赏《故都的秋》就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2、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写“故都的秋”所选取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3、体会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写作技巧,并且帮助学生在作文写作和阅读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来理解文章内涵。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2、品味作者感受故都的秋时的忧郁而孤独的心境。三、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即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品味故都的秋流露出的忧郁而孤独的心境五、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3、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提倡研究学习,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感悟和写作能力。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1、美文品读法2、讨论探究法3、迁移写作法4、多媒体授课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感受秋的丰富多彩带领学生回顾以前所熟悉的有关于秋天的诗词歌赋,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通过这些富含不同意蕴的诗词,同学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秋的丰富多彩和富有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郁达夫笔下那个同样个性鲜明的故都的秋。(二)分析文本:鉴赏画面,感受故都秋的特点1、感知

4、作者描写故都秋的景色(第一次诵读——教师配乐范读;第一次合作探究——师生配合归纳秋景图)教师范读课本上描写故都秋的景色段落(3——11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作者选取了故都的哪些景物加以描写?请分别概括本文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尽量简洁,抓住描写的主要对象)2、感知作者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第二次诵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找到“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文章的开头中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5、凉。”这是故都秋景【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让学生齐读这句话,初步感知“清、静、悲凉”这一总体感受。2、感知五幅秋景图的特点(第三次诵读——学生互读互评;第二、第三次合作探究——“五幅秋景图是否都体现了这个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第二次合作探究,以第一幅秋晨图为示范,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秋晨图所体现的“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点两或三个同学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自己说说“认为谁读的最好,为什么?”读时应宜慢不宜快,要读得意味深长,秋晨图环境“一椽破屋”,视

6、觉“碧绿的天色”,听觉“驯鸽的飞声”,动作“细数一丝一丝日光”,绘色“蓝、白为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绘形“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逐步理解秋晨图所体现的“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第三次合作探究,学生按小组分配,自由组合,互读互评,共同感受余下的四幅秋景图所体现的“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秋槐图:视觉“像花而不是花”“铺得满地”,触觉“极微细极柔软”,感觉“细腻”“清闲”“落寞”秋蝉图:听觉“衰弱的残声”“嘶叫”“啼唱”秋雨图:视觉听觉“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阵雨过,天又晴了,都市

7、闲人着单衣或夹袄,缓慢悠闲的互答着”秋果图:绘形“像橄榄又像鸽蛋”,绘色“淡绿微黄”总结,全文都紧紧围绕“清、静、悲凉”这一特点来进行描写。(三)深度思考,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1、设疑“关于故都的秋,可选的景物很多,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来进行描写?”因为作者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清、静、悲凉”,所以选择的景物也都是“清、静、悲凉”的,同时也只有这些景物才能更好体现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这一特点。2、设疑“作者为何会有如此感受?”结合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相联系了,这里是由个人、社会、现实

8、等原因相交织而形成的。个人原因: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过了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社会原因:本文作于30年代,年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