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31042
大小:6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3
《故都的秋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是新课标第二册第一单第二课,故都的秋教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基于本单元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目标: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能力目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基于散文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为: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2、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根据新课标:教师是主导,
2、学生是主体我设置的教学方法:(1)情景感染法。(2)讨论点拨法。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计划教学2课时。导课:以古诗名句导入,之后按照文章:思秋、绘秋、议秋、恋秋四个部分进行讲解。其中“绘秋”部分是重点分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思秋部分:明确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清、静、悲凉。这也是本散文的“神”。绘秋部分:教师讲解“桥头秋雨”,其余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都的秋其中“古都”有悲凉的含义。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1、秋园静观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残鸣而报秋4、秋雨淋人人知秋5、果树秋天之奇观(形)(神)教案: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课文分四个
3、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
4、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
5、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
6、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
7、观两方面来分析。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