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ID:22965385

大小:6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02

《故都的秋》教案 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 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 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 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 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故都的秋》教案。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与“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课前预习,并布置预习题1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2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二

2、、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导入新课。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问:那么,这

3、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清、静、悲凉。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

4、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

5、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教案《《故都的秋》教案》(..)。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

6、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四、播放文章的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故都秋”的特点。五、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

7、关系。  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第3到第11自然段。  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

8、”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