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ID:20287344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

2、教案  李雄军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

3、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

4、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了解感知  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

5、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

6、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

7、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①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8、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②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

9、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