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56040
大小:700.05 KB
页数:143页
时间:2019-07-23
《《预防医学劳卫》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李国珍2011年5月职业卫生(OccupationalHealth)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通过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或潜在健康危险,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目的。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1物理性有害因
2、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等2化学性有害因素毒物:铅、汞、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粉尘: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附着在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4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人体工程学问题、职业紧张物理性有害因素(一)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1高
3、温作业的类型1.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机械铸造工业、火力发电厂等的炉窑车间,易形成干热环境。1.2高温、高湿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1.3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业劳动等。2高温作业对机体健康的影响2.1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2.2热适应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2.3中暑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致病因素:气温高、气
4、湿大、气流小、热辐射强、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诱发因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2.3.1中暑的临床表现(类型)(1)热射病又称中暑性高热,是人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热痉挛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临床特点: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多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3)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
5、血流的增加等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出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体温正常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2.3.2中暑的诊断按照《职业性中毒诊断标准》将中暑诊断分为三级。(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有皮肤灼热等现象;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3)重症中暑出现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之一者,
6、或混合型者。2.3.3治疗原则先兆和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仁丹、霍香正气水。有循环衰竭倾向的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重症中暑:应迅速送入医院抢救,应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2.3.4防暑降温措施(1)技术措施疏散、隔离热源,通风降温等。(2)卫生保健措施合理饮水、饮食;加强个人防护。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甲亢等患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3)组织措施严格执行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合理安排作息,进行高温作业前热适应锻炼。物理性有害因素(二)噪声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的统称。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
7、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听阈(thresholdofhearing):对正常人耳刚能引起声响感觉的声压称为听阈。1噪声的来源和职业接触2噪声所致健康损害2.1听觉系统危害1)暂时性听阈位移: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①听觉适应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阈可提高10dB(A)~15dB(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