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新分类

血管炎新分类

ID:40069182

大小:92.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9

血管炎新分类_第1页
血管炎新分类_第2页
血管炎新分类_第3页
血管炎新分类_第4页
血管炎新分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管炎新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血管炎新分类的启示  血管炎(vasculitis)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种各样的血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叉重叠。合理的分类体系,有利于指导血管炎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血管炎的分类比较复杂和混乱,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个标准。现就“2012年ChapelHill会议(CHCC)的血管炎分类标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1血管炎分类的发展历史1952年Zeek首先提出血管炎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炎分为过敏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性动脉炎、风湿性动

2、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颞动脉炎5类。这个分类法相当粗糙,许多常见的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大动脉炎等]并不包括在内。之后随着对血管炎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有新的分类标准产生,如1964年的Alarc6n-Segovia分类标准,1975年的DeShazo分类标准,1978年的Fauci分类标准,1988年的Scott分类标准等。1990年ACR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对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WG、超敏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颞动脉炎、大动脉炎7种明确的血管炎做出了定义。该分类标准较之以往有

3、了很大的进步,对血管炎的定义更清晰、明确。但临床常见的、1948年即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围炎”(即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未包括在内。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炎分类方法是1993年CHCC推荐,于1994年正式发布的分类标准(CHCC1994分类标准),它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这一方法因便于分类和应用而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沿用多年。1994年Lie就CHCC阐述了不同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首次提出血管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并加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血管炎、伯格病(Burguer病

4、)、科根综合征等,使血管炎的概念更为广泛,且更符合临床实际。上述各个分类标准均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有很多明确的血管炎(如白塞病)并未被收入。更新分类方法是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2012年新版CHCC分类方法诞生,见表1。2CHCC2012血管炎分类标准2.1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GCA),是在所有类型的血管炎中唯一具有1A级循证医学证据的类型。主要累及大动脉,但也有一部分大血管炎患者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二者均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甚至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很多相似性,往往难以区分

5、,最大的区别在于好发年龄: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患者(年龄<50岁),GCA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已有学者提出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但该观点争议较大,CHCC2012分类标准维持了原有的分类方法。2.2中血管炎(MVV):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一般来说,中血管炎的炎症反应较之大血管炎要更为剧烈,病程更短,更易引起组织坏死。但PAN与小血管炎某些时候在临床上、甚至病理上均难以区分。在CHCC2012标准中,明确指出PAN与ANCA不相关。虽然ANCA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还未完全清楚,但学界公认,ANCA是小血

6、管炎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也是小血管炎与PAN一个最重要的鉴别点。川崎病在发病年龄及靶器官上有明显特点:几乎只发生于婴幼儿,常累及冠状动脉,与其他类型的血管炎不难区分。2.3小血管炎:CHCC2012分类标准根据血管壁上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多寡将小血管炎分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二者的鉴别也主要以此为依据,但标准未提出明确的“多”“寡”的具体标准。依据ANCA的类型将AAV再细分为3类:MPO-ANCA相关性AAV、PR3-ANCA相关性AAV、ANCA阴性AAV。当某一患者有充分证据诊断为AAV,但

7、血清ANCA检测始终阴性时,则诊断为ANCA阴性AAV,类似于血清阴性的SLE和血清阴性的RA。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AAV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和单器官AAV,临床上一般也应用该分类法。需要注意的几点是:①一部分GPA/EGPA患者病变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无其他器官、系统受累的依据,但其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与GPA/EGPA累及呼吸道的患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这部分患者归为GPA/EGPA,而非单器官性血管炎(SOV)(尤其当ANCA阳性时更支持此观点);②EG

8、PA的血管外表现往往为非肉芽肿性;③ANCA阳性的EGPA患者肾损害发生率高。CHCC2012分类标准中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一般指原发性,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性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HUV)。从广义上讲,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的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