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u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ICU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现状阜阳市人民医院ICU李晓旭前言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及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临床护士的职业性损伤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ICU环境封闭,设备繁杂。且实施介人性检查和治疗多,有创监测和护理操作频繁。大量调查结果显示[1],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主要为锐器伤和黏膜暴露,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内容提要小结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其他因素危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
2、和病毒性因素.国际上的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4]。毛秀英[5]等报道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爱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国内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为每人每年3.5次。生物因素危险因素生物因素梁彩荣[6]对125名临床护士职业暴露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措施简单,每次回套针帽者达50.82%。冯伟[7]等对88名ICU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意识调查,结果护士认为乙肝、丙肝、艾滋病是经血液传播疾病者占92.3%、42.3%和44.9%,了解防护知识者占26.9%。危险因素物理因素锐器伤辐射噪声职业
3、性腰背痛危险因素AddYourTitle医务人员遭受锐器伤的主要部位以手为主,占所有锐器伤的94.1%,其中左55.6℅,右手38.5℅[8]。锐器伤根据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实验室网络上报的数据,我国HIV职业暴露事故逐年增多,主要发生在医护人员,其次是公安系统人员,在医务人员的暴露事故中,针刺和切割伤占61.16﹪[9]。李可萍[11]等报告,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的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同时指出,0.004mL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危险因素李莉[10]调查186名临床护理人员,被锐器损伤的120人,占64.5%。44.2%的针刺伤为回套
4、针头帽,70.1%玻璃损伤发生在开安瓿时直接掰断安瓿所致。禁止双手重新盖帽这些辐射可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和造血系统[12]X线、同位素、激光等放射性元素及各种医疗仪器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辐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噪声呼吸机的空气压缩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和报警音包括计算机主机、打印机、输液用推车、电话、门铃等工作人员谈话、与患者交流、病情交接班、临床教学、医疗查房、护理查房、患儿哭闹时的声音。紧急气管插管抢救、心肺复苏、掰安瓿、翻身、叩背、协助患者排痰、升降病床等[14]仪器设备各类通讯、运输系统语言类声音操作类噪音据测定,ICU噪声白天为5
5、0~70dB,夜间为45~55dB,且1d之中至少有6h噪声超过60dB,并且间断(平均每9min)出现超过70dB的噪声[15]。职业性腰背痛腰痛是一种职业性相关疾病,卢子英[16]等研究表明ICU护士腰痛的发生率为76.7%,ICU护士一天的工作中,弯腰或其它腰部受限的工作姿势时间达36﹪,而搬运和为病人翻身这两项与腰痛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通常是以弯腰和扭曲的姿势来完成的。危险因素化学因素ICU环境封闭,一些药物和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ICU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记忆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17]。危险因素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
6、毒液社会、心理因素李小妹等调查发现,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工作压力源越多,工作疲溃感的程度越大,结果与国外类似的研究一致[18]。疲溃感负性刺激危险因素废气、污染空气的排放触电人造光的危害乳胶手套其他因素危险因素防护措施1、增加自我防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李谨[21]等调查结果ICU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较高(防护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者占80.1%),而防护行为较差(防护行为达80%以上者占23%)。杨晖[20]等调查护士受锐器伤时的心理反应结果显示:有222人(67.68℅)无奈,32人(9.76℅)无所谓,111(33.84℅)悲伤,188人(57.32
7、﹪)恐惧。张瑞莹[22]等经过调查已经表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开展《职业暴露风险防范》内容教学,学生的职业暴露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所以,应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对职业接触的感染防护给予高度重视,提高ICU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做好标准预防,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2、改善病区环境及设施防护措施3、采取有效的防护防止交叉感染A实施屏障保护B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