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04962
大小:1.88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7-17
《《教育学和教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学原理主讲教师:刘炎欣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德国教育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受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在中国,<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代中国曾经有人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今天我们认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又最不完备的是关于“人”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课程性质与评价办法要求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第一节教育学概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
2、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产生三、教育的发展第一节教育学概说一、什么是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教育学?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什么是科学?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理性研究.狭义的科学单指自然科学.“科学”?“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或“scirc”,意为“识认”或“学问”。德文“科学(Wissenschaft)”一词与“scientia”意义最为接近,泛指系统的知识。英文、法文“科学(scie
3、nce)”在没有其他限定词的情况下,一般指“自然科学”或“经验科学”,与德文中的“exacteWissenschaft”(精密科学)相当。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什么是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时间上看,包括古今中外各个时期曾经存在、正在存在和将要存在的教育活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从空间上看,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既包括各种教育实践(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也包括教育理论研究。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变化的吗?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
4、学,英语为“pedagogy”,德语为“pädagogik”,法语为“pédagogie”,俄语为“ледагогика”。后来“教育学”在德语、法语、俄语中词义基本未变,在英语中却逐渐演变为“education”一词。亨德森(E.N.Henderson)说:“教育学(pedagogy)”最初是师范学校中的一门主要关注初等教育的学科,进入高等院校后,便遭到了大学专家的嘲弄与批评——认为它所提供的只是“软性”教育学(“soft”pedagogy)。为了获得与其他学科的同等地位,以立足于大学的殿堂之中,教育学者们感到有必要修正和扩充教育学的内容。这就出现了用“education”
5、一词代替“pedagogy”的倾向,并用“education”作为系科和教授职位的名称,而“pedagogy”一词在很大程度上便弃之不用了。这样,新的“教育学(education)”就取代了旧的“教育学(pedagogy)”。“education”一词获得学科意味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但也使人们面临着“一个顽固的词汇问题”,即不得不用同一个词表达“教育知识”和描述“教育知识的对象”。也就是说,“education”兼有两个指称对象:一是教育活动或现象;二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或教育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教育
6、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具有自然科学的一些特征教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人人的本质未来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教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教育思想包含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学说,因此,还谈不上是“学”。尽管如此,古人对教育已经不乏有真知卓见。这些真知卓见就是教育学的萌芽,也是教育学的宝贵资源。《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先秦时期思孟学派所作,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共1229个字,但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原则
7、、方法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之一,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阶段、进行体、智、德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其《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也被视为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精粹古人阐述教育的本质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立论依据)。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下定义)。论述教育的功能发虑宪,求善良,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