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诗歌小 说戏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8课诗歌小说戏剧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小说与戏剧1,背景:①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启蒙理性的失望;②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通过改革或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基本确立.知识分子大都受过启蒙思想的熏陶,曾是革命的热情拥护者.但革命后确立的新制度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对18世纪启蒙学者所鼓吹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实践感到失望,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资本的剥削给人们带来的失望,文学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2
2、特点一是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二是崇尚自由和解放,热情讴歌人民要求自由和民主的斗争.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3,代表人物及作品①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人物简介: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
3、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他的主要作品:《闲暇的时刻》(1807年),《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年),《异教徒》(1813年),《唐璜》(未完成).拜伦在英国文学史上素有"恶魔诗人"之称.拜伦巩固了诗坛地位,社会上却因私生活遭受越来越多的攻击,结婚一年多的妻子离他而去,使英国上层人士对他的攻击达到高潮,他素来不喜欢其伪善和冷酷
4、,于是愤然移居意大利.1823年,希腊传来抗击土耳其斗争高涨的消息,拜伦放下写作中的《唐璜》,依然乘船去希腊,参加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数月过度劳累导致身体不支,一次又被大雨淋湿,终于一病不起,18245年4月19日逝世于希腊军中.希腊举国哀悼,将4月19日定为"国哀日".人民为他服丧致哀,政府以隆重军礼向他遗体告别.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
5、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②雪莱《西风颂》人物简介:雪莱(1794—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富于反抗精神,深受卢梭等人思想影响,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曾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大学,牛津大学,由于思想叛逆,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投身社会后,又因为写诗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被迫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后来渡海遇风暴,不幸沉船溺水.终年不足30岁,葬于罗马.其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西风颂》(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思考:拜伦和雪
6、莱有什么相似的经历文风有什么不同相同点:(1)相似经历:两人都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为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异国;(2)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3)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不同点:拜伦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课文关于二人的插图也反映不同的性格特征,拜伦更具有忧郁的气质)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拜伦式的英雄),表现作者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
7、,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立和忧郁.雪莱的作品则体现了热情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4,影响①有力支持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的旗帜.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1。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文学上,人们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议和呐喊,而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
8、度下的社会罪恶,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风靡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