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61192
大小:18.2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16
《【教学设计】《浣溪沙》(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浣溪沙》教案霍山县城西小学徐红卫◆教材分析《浣溪沙》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苏轼(宋代一大文豪)写的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了暮春游清泉寺所见的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看着这样的情意,作者内心是愉悦的,内心唤起的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人生的回味。 词的下片就眼前的“溪水西流”之景生发的感慨与体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面对眼前的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
2、,人为何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这是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白居易《醉歌》一诗中嗟老吧衰,作者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衰颓心态(黄鸡催晓的)这体现了作者贬居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全词即景抒怀,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怀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想活画面,感受清新雅致的美走入诗人的内心,体会心境,品悟意境感悟人
3、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应对逆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古诗朗诵《浣溪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作者简介:苏轼(年月日—年月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4、,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板书课题:浣溪沙(齐读课题)。、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听古诗朗诵。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5、。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字音。àíí浣蕲啼、词语注释。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检查读书的情况。一、细读课文,解诗意:、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芽短浸溪, ”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之中。、“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
6、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你看门前流水也能向西奔流!、“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再感概白发暮年时光流逝! “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一、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出哪四个画面?(在文中找出)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潇潇暮雨,子规暮啼。、上阕写了什么样的风光和环境?有什么效果?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
7、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下阕用了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4、概括上,下阕的内容。上阕:写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