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55631
大小:19.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16
《【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长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通过自已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小事来设喻,从而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
2、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
3、“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4、?”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学生展示,师补充)《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
5、课文,读清句读。五、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质疑环节。(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进行班内展示)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
6、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3)一词多义。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7、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4、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4)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8、今义,今天的下一天。)(5)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六、引导思考并讲解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