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命化课堂消灭“沉闷”-景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沉闷课堂”的产生是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缺少合作交流,过分强调纪律,追求安静和缺乏创新,模式化。与之相对的是生命化课堂,其有3个维度:一是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热烈交往的场景,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朝气蓬勃的过程;二是学生个体在每节课上智慧生命得以延展,或多或少有生命的感悟,在和外在主体思维与亲情的碰撞中一次次得以升华;三是教师在驾驭新鲜而动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生命化课堂的实现需要生命化备课:用心,思考,生命入场,合作与交流。关键词:生命化课堂,反思,内涵,实现生命化课堂消灭“沉闷”第一次应聘,上
2、完了课,我很沮丧的问道:“为什么我的课堂那么沉闷呢?”当时那位老师安慰我:“只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些学生而已。”可是后来我认识了我的每一个学生,情况也并没有巨大的改观。又学习了一些相关书籍和文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终于有了一些想法,在实践后,却一直感觉最具指导性的答案我还没有找到。当听完了吴磊老师的讲座“塑造生命化课堂,演绎班主任精彩”后,突然豁然开朗,感觉这就是我一直在追寻的答案了,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一“沉闷”课堂教学的反思1.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去的课堂教学,极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过于追求知识储存的数量和掌握
3、知识的精确度,甚至只对所学知识作些简单的讲解、肤浅的分析,只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记公式、记原理、记答案,却往往省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抽掉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实际上教师无意中没把学生当“人”看,而是把学生视作往里添加知识的“容器”。于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智慧、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悟、重书本轻实践等种种扭曲教育本质的现象产生了,慢慢地,教师教学没有了激情,学生学习失去了动力,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毫无生命活力可言了,而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怎能不沉闷。2.缺少合作交流以前的教学中虽然有教师问学生答的情景,但这种交流是浅层次和僵硬的,答案几乎都是标准化的
4、,没有多大的动脑余地,更不用说思维的碰撞和激情的洋溢。如果说师生在课堂上算是还有些交流的话,无论肤浅与否,那过去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几乎是不存在,甚至有些老师出于纪律上的担忧禁止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者与周围同学的探讨。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缺乏参与感,结果日复一日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只会僵化,没有成长的课堂怎能不沉闷。3.过分强调纪律,追求安静传统课堂顷向于行为控制,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服从,注重课堂秩序,从而使得这种管理带有浓享的规习色彩。规训仅仅是对学生的外部控制,永远停留在学生的精神之外。过分强调纪津,必然会扼杀学生
5、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在课堂中,学生不是静态的抽象化的物体,他们是独立的自由的主体,是不能控制也不司控制的。因此,生命化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去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而不是弹精竭虑地想着如何控制学生,不是给学生太多的规限,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内心的需求、情感。。4缺乏创新,模式化我们的教学中从备课到教学模式化的阴影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的备课教案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
6、新理念运用上的“形式化”的倾向。我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上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从学法提示、训练题型到课堂板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都—一在案。试想,这些冗长的文字,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把课本看一遍甚至把课本背熟去上课,教学资源只是课本,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于是,没有了课本的时候,老师就不知该怎么上课、上什么内容。多少年来,老师们习惯了一切围绕着教材教,考试也是围绕着教材考,考试的答案也必须是教材上的一二三,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视教材为圣旨,哪里还有所谓的创新?模式化的备课必然导致模式化的沉闷课堂。以英语阅
7、读课为例,每次上课的过程几乎都是固定的,一般是视频导入-阅读-做题-阅读-做题……而题目类型的重复毫无新意,没有惊喜,而这种不能让学生期待的课如何能吸引他们投入进来思考。二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许昌良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生命化课堂就是从培养师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在‘成就性动机’维持下进行持久性学习活动,实现生命的一次次超越。”于我心有戚戚焉。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以此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同时使教师专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项和谐
8、交往,共同使书本知识成为生长性的知识,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其价值取向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