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13061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4
《烟台的海1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案课题烟台的海课型讲读课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区别,有感情地练读这两个句子。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教学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2、”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1.一张中国地图、小黑板、有关大海的钢琴曲磁带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复习学法二、自学第三小节1.请跟着音乐朗读第二小节。2.第二小节我们采用的什么学法?要求:1.找出描写春天大海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体会大海的特点。2.找出写春天烟台人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个季节烟台人的特点。配乐朗读第二小节。回忆学法学生自学交流学习情况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情感上的铺垫。体现由上节课的“扶”到这节课的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四五两个小节。四、以小组为单位回报学习情况。学生交流时相机出示下列
3、重点句。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1.出示重点句(1)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的海是什么特点?(轻盈)(2)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微波、嬉笑着、追逐着、触摸、退、扑)(3)体会这个“扑”字的意思。(4)这句话把海浪写得那样的可爱,既害羞又顽皮。作者用了哪些方法?(5)练读,读出海的轻盈、害羞、顽皮。2.春天的人们又如何?3.分层朗读。女生读写大海的句子;男生读写人的句子。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四五两个小节。四、以
4、小组为单位回报学习情况。以下为相机教学内容第4自然段 ①(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指名读。概括大海的特点,并说出是如何体会出来的。“扑”体现海浪的顽皮。说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练读。思考。分层读。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放”的思想。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理解文章的方法。五、集体评议汇报情况。用“宛如”进行仿句练习) ②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 第五自
5、然段 ①(“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 ②小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五、集体评议汇报情况。六、回顾全文: 1总结板书,配乐朗诵2—5小节。2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 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3回报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同学之间知识上的取长补短。齐读,说
6、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七、总结全文: 1.完成填空课文的结构是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在具体分述时,始终按照先海(景观)后人(活动)的顺序组织材料,这两条线形式上同步发展,内容上又相互关联,从而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人与海亦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的关系。 2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
7、绘下来?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2个季节或3个季节。 ( )的海v+GT~8uq )i=0^pZ 集体评议。配乐朗诵。齐读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完成填空。回忆并完成写话练习。真理越辩越明,学生的评议也有利于互相促进提高。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根本,语文亦是如此。附板书设计3、烟台的海>hzQS$,>1) O%*I 海 人v+GT~8uq)i=
8、0^pZ 冬 凝重 不畏严寒e:Z7(i5B 4m4uHJe 春 活泼 勤劳播种UhT`.hSzU +=)Pvu 夏 宁静 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