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1

纪念刘和珍君1

ID:39904281

大小:10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4

纪念刘和珍君1_第1页
纪念刘和珍君1_第2页
纪念刘和珍君1_第3页
纪念刘和珍君1_第4页
纪念刘和珍君1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⒊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⒈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⒉诵读、讨论体会作者的悲愤情感。⒊速读文章,根据事件的相对完整性把握文章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

2、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难点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教学设想】1、学习这篇课文,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借鉴成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  2、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才作必要的点拨、提示,要让学生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3、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

3、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

4、,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⒈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⒉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⒊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

5、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

6、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⒈走近作家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

7、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荷马(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编订者,其史诗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但丁(1256—1321)意大利诗人。生

8、于没落贵族家庭。代表作有《神曲》,它广泛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和斗争。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莎士比亚(1564—16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