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ID:39845712

大小:438.60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7-13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_第1页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_第2页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_第3页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_第4页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诊断课件教学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它既不会溢出血管外引起出血,也不会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完善的止凝血与抗凝血机制,这种机制呈动态平衡状态。机体的止血机制包括,①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③纤维蛋白溶解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溶栓作用等。病理状态下,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失调,若止凝血机制亢进或抗凝血机制减退便会形成血栓,临床上出现血栓性疾病。反之,若止凝血机制减退,或抗凝血机制亢进,便会引起出血,临床上出现出血性疾病,本章重点介绍

2、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以及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本章重点、难点内容及习题第一节血管壁检测(一)出血时间[原理]将毛细血管刺破,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血小板功能异常;3、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4、药物,如服用乙酰水杨酸等。(二)血管性血友病因

3、子抗原测定[原理]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一定时间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峰,其高度与受检血浆中VWF浓度呈正相关,计算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含量。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作用。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2、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心梗,心绞痛,脑血管病变,DM,妊高症,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

4、感染性疾病,MDS等。第二节血小板检测(一)血小板计数(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参考值]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ITP患者。也见于输血后紫癜、SLE等。观察病情:治疗有效,PAIg水平下降;复发则升高。(三)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粘附(PAgT)试验常用玻璃柱法、玻璃球法和玻璃器法。[原理]血小板具有粘附损伤的血管表面或异物表面的特性。当一定数量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粘附

5、前与粘附后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即为血小板粘附率(%)。[参考值]玻璃柱法:62.5%±8.61%[临床意义]1.PAgT增多:见于血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2.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理]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就发生相应的改变,透光度增加。(四)血小板聚集试验[参考值]血小板聚集图像的参考值见表[临床意义]1.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2.PAgT增多:鉴于

6、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第三节凝血因子测定(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原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在Ca2+的作用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参考值]32~43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异常[临床意义]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先指标。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HMWK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原理]血浆凝血酶

7、原时间(PT)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参考值]PT正常值为11~13S,病人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早期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临床意义]增高:见于DM,急性

8、心梗,急性传染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灼伤,MM,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四)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Ca++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凝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