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

ID:39835192

大小:2.15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7-12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_第1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_第2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_第3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_第4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才培养教育观一、教育方针二、教育理念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一视同仁,无私无隐”3、教学相长,希望学生能超过老师三、教育的内容四、教育的方法1、启发式教育2、循序渐进3、终身学习观4、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教育观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脊脉。今天,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总存在着值得当代教师学习、借鉴的方面。(一)以“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后天决定论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孔子坚持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的后天决定论,强调的是教育、实践和人文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既然人性相近,差距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在“出发点”上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有限。孔子是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孔子创立私学,广收门徒,用他自己的话说,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束脩”有两种解释,一为十五岁以上的成童,二为十条干肉。即使是后者,也不是很高的学费,否则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雍也》)的人就很

3、难拜在孔子门下,成为人才了。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即是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他的这种主张,仅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可以看出:颜回、仲弓的父亲、子路“性鄙,好勇力”、子羽“状貌甚恶”等等。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和办私学的实践,体现了其思想的人民性和平等意识,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教育的旧格局,使教育由官府走向民间,从贵族及至平民,这在教育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孔子之后,各派私学继出,庶民向学之风大盛。到战国中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实践教育、文化与学术繁荣的同时,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二)孔子重师德,

4、强调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学识水平、敬业精神和平等意识,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在学识和品德修养方面,孔子在当时就获得的极高的评价,太宰说他是“圣者”(《子罕》),认为孔子是别人无法企及、不可逾越的。但孔子不仅一再拒绝这种过高的评价,而且经常自找差距,不断学习,终成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师道等方面提出了一下主张: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的师德,建立了“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的新型师生关系。孔子门下纵有三千

5、学生,有些学生又常年陪伴在孔子身边却能不厌不倦,实属不易。作为教师,学习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同时也是为了教育别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人者先受教育。孔子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提出了不厌不倦的要求,可见其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②一视同仁,无私无隐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正是这种一视同仁平等态度的体现。③教学相长,希望学生能超过老师孔子有一句名言,叫作“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这与他的“

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一起,构成了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的有力支撑。(三)从人才规格和人才标准出发,孔子对人才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

7、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8、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四)依据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孔子在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