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

ID:39817740

大小:340.1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7-12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_第1页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_第2页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_第3页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_第4页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_第5页
资源描述:

《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份特殊金融合约 的订立与调整:国有银行制度之谜新解2009/10成都一、背景与问题1993: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年份货币化比率突破100%通货膨胀率达到21.7%GDP增长13.5%国内信贷增长60%国有银行的信贷市场占比超过80%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达46%一、背景与问题数字背后的“真相”高增长对国有银行体系的“刚性依赖”高增长的“金融代价”一、背景与问题决策者的政策反映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调整改革策略:政府与市场的“进退组合”国有银行体系:“业务分离”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19

2、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一、背景与问题政策绩效两种业务“分而不离”1993年,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35.25%1998年,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仅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6%决策者低估了业务分离的难度几乎整个国有经济都是政策性金融的“照顾对象”国家无法人为切断国有银行体系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血肉联系”一、背景与问题问题所在一个独特的银行体系:试图兼容两种效用函数两种效用函数的冲突商业性业务:私人效用(国有银行)政策性业务:社会效用(国家与老百姓)两种改革偏好国有银行:“市场化”(?)国家:金融控制一

3、、背景与问题改革参与者“各怀心机”国有银行的“小算盘”“半市场化”境界别让国家完全“撒手”坐享两种体制之好处国家的“难言之隐”不想完全退出(金融支持需求)根本无法退出(社会责任需求)一、背景与问题不同的改革诉求国有银行国家担保下的银行市场化获取无风险改革收益国家金融控制下的银行市场化确保市场化了的国有银行继续“为我所用”一、背景与问题一条特殊的改革路径国家担保之下单方面瓜分改革收益的“游戏”国家的改革两难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纠缠与依存改革收益与改革风险的不对称谁在“偷着乐”?谁是最后的“埋单者”?二、一

4、份特殊的金融合约1984年:一个改革“折点”国家经济增长责任与财政能力的冲突“拨改贷”“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国家寻求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超强储蓄动员能力超强金融支持能力按照财政规则运行的银行体系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银行体系的难处资产方:国有经济负债方:居民部门信贷资产扩张与存款流动性的潜在冲突需要风险承担机制国家与国有银行的约定国家:风险承担承诺国有银行:金融支持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履行绩效1984-1993年“蜜月期”10年经济高速增长:平均12%不菲的代价通货膨胀1985:8.8%

5、1988:18.5%1994:21.7%不良贷款社会政治矛盾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调整:第一层面标志性事件: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调整方式:合约拆分金融合约“一分为二”完全风险承诺合约:针对政策性银行部分风险承诺合约:针对国有商业银行部分风险承诺合约的“过渡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风险承诺的“退出”风险承诺转移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调整:第二层面标志性事件:1995年,两部银行法出台调整意图重建国家的金融控制权威削弱地方政府的金融影响力构建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制度基

6、础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调整的效果:喜忧参半“喜”的一半:信贷紧缩效果明显1996年,首次出现1132.45亿元的存差通货膨胀率,1995年14.8%;1996年6.1%金融资源配置权力重新集中“忧”的一半:风险承诺转移收效甚微国有商业银行与经济的政策性金融联系并未松弛国家的风险承诺依然故我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额外收益信贷自主权的显著提升国家风险承诺的保留国有银行体系的“梦想”国家风险承诺之下的信贷自主权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意想不到的改革情形国家担保下的国有银行市场化风险

7、承诺“内生”金融控制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调整的新尝试:赎回方式风险承诺=国家声誉:一种无形资本无形资本=无限责任用有形资本赎回无形资本的努力1997年,2700亿元特别国债2004年以来针对国有银行的多次注资2008年12月,最近一次针对中国农业银行的注资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为什么“赎而不回”?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为资本金,为国家声誉系数,为居民存款居民存款与无形资本紧密相关,而与有形资本无关居民存款对无形资本的“心理依赖”“心理依赖”的巨大外部性与不可赎回性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

8、银行的策略无形资本的不可赎回:国家的致命“软肋”国有银行的选择在不赎回无形资本的前提下“套来”更多的有形资本拿什么“拴住”无形资本?存款人的“可置信威胁”宏观金融稳定代价拿什么“套来”有形资本?“巴塞尔协议”效应银行体系市场化的乐观理论前景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家的“无奈”以有形资本赎回无形资本的努力一次次变成向国有银行体系单方面免费提供有形资本的行动起初慷慨提供的无形资本在金融合约调整过程中蜕变为疯狂吸噬国有资本的“黑洞”对于国有银行,无形资本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