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88112
大小:266.60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7-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西南大学文学院:第一讲绪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一.包容性《尚书》:“辞尚体要”。孔子:文质、诗言志、兴观群怨、思无邪、辞达。汉代《毛诗序》“诗六义”。魏晋南北朝:原道、征圣、宗经、文气、风骨、文笔、神思、体性、通变、声律、声病、隐秀、情采、熔裁、夸饰、事类、附会、知音、应感、滋味等等。术语阐释:涵盖性、模糊性和形象性。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惆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
2、述情必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文气:孟子“知言”、“养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配义与道”。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创造出诸多意象性极强的用语,渐固化定型、沿用。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明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厌,名垂罔极
3、,永不刊灭者矣。”陆机《文赋》:“谢朝华,启夕秀”。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根情、苗言、华声、实意”;“嘲风月,弄花草”。苏洵《仲兄字文甫说》“风水相遭”。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姜夔:“天籁自鸣”。刘熙载《艺概》“文眼”、“词眼”。二.形象性点评式的文学批评:东方文化特有的具象思维。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有月度回廊之法。如仲春夜和,美人无眠,烧香卷帘,玲珑待月。其时初昏,
4、月始东升,冷冷清光,则必自廊檐下度廊柱,又下度曲栏,然后渐渐度过间阶,然后度至琐窗,而后照美人。虽此多时,彼美人者,亦既久矣明明伫立,暗中略复少停其势,月亦必不能不来相照。然而月之必由廊而栏、而阶、而窗、而后美人者,乃正是未照美人以前之无限如迤如逦,如隐如耀,别样妙境。非此即将极嫌此美人何故突然便在月下,为了无身份也。”毛宗岗《三国志读法》:“《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端。如将叙曹操濮阳之火,先写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孔融求救于昭烈,先写孔融
5、通刺于李弘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赤壁纵火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两段小文以启之;将叙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写七擒孟获一段小文以启之是也。‘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正复类是。”三.意会性风格定位,由文论家和读者双方合作的完美合璧来实现。悲慨:悲壮、慷慨。司空图《诗品》:“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许奉恩《文品》:“悲慨:旧地重来,亭台成薮。禾黍秋风,斜阳疏柳。江山今古,日月飞走。鸿雁归来,言念我友。烈士穷途,美人不偶。击碎唾壶,
6、何堪回首。”《诗品》引唐惠休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南史》:“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三馆画手,一堂木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现状】一.历史的研究49前: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49后:郭绍虞改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7、》、蔡仲翔《中国文学理论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二.微观的研究三.宏观的研究共同的理论假设:中国古代文论零散的、经验式的、随感式的、直觉式的、点到即止的,但深层隐含着一个潜在的体系。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陶东风《中国心理美学六论》。【讲授方法:文本细读】三种理解:文学教学方式;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文学阅读态度。《南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萧统“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8、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元好问:“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歌德:“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