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83032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1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平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1生活中的平移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平移是本章的第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电梯等图片,鼓励学生探索平移现象的共同特征,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现象,以促进学生对平移的体验和理解。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
2、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2、情感与态度目标:①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体会美的价值所在,进而追求美并创造美。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平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2、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中概括出平移的特征。四、教学方法:①采用引导发现法:逐步呈现教学信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独立性、又体现合作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
3、获取知识。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望。③讲练结合、步步设疑、逐渐深入、引导猜想、归纳总结、实验验证的探究式思维训练。第6页共6页五、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探索——概括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展示画面:(1)电视机在传送带上移动的过程。(2)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过程。教师提问:(1)你能发现传送带上的电视机、手扶电梯上的人在平移前后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吗?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平移前后两个图形
4、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探索。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第6页共6页二、引入课题探求新知引入课题:生活中的平移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在学生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板书: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了,但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以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课件演示
5、)(1)在上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平移的性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学生观察多媒体中四边形平移的图形,证实刚才探索的结论。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共同探讨平移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寻找平移的性质。通过讨论,强化对定义的理解。探索平移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及协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说出他们探索出的结论。同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说。第6页共6页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
6、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三、例题讲解例1、(课件演示)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然后叫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对应点所连线段”、“对应线段”两个方面找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四、评价自我1.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课件展示)教师再提问:如果不限定“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那么想一想还有哪些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得到?2、下列汽车车标有哪些是由平移设计的?(课件展示)3、变式练习:如图
7、所示,你能求出哪些线段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课件展示)学生相互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第二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讨论解题思路,独立写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强化对平移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结合平移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前后所学知识得到融会贯通。第6页共6页图案欣赏:将搜集来的一些图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平移”给我们带来的美。用心感受使学生能在有趣的图形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美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能创造美。五、知识归纳组织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知识
8、内化。六、作业见作业本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