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ID:39726680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0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_第1页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_第2页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_第3页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_第4页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224633韩海涛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应当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和谐个性在日复一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繁琐的课文分析,枯燥的阅读训练被很多教师采用,虽然满足了一时的考试所需,但将原本美丽的课文撕成了碎片,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了。语文究竟是什么呢?记得曾有一篇文章是这么

2、写的: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语文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创造语文,语文也培育人,二者是生命的共同体。如何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一、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

3、需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形成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才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引导者;也只有在这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获得营养,体验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1、充满尊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而民主是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

4、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2、充满期待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倾注期待,就是要教师从心底里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智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里、微笑中感受到支持和促进。因此,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在倾听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流露出一丝不耐烦,而应用眼神、用语言去启发、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对自

5、己充满信心。    3、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快活、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迸发灵感,赏识也体现了师生间人格尊严的平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上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很会讲故事,但她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于是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全班讲故事比赛,她果然讲得绘声绘色,赢得了一片掌声。我趁机引导:希望你在以后的课堂中,都能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以后的课堂上,她变得很活跃了。4、充满激励激励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在

6、课堂教学中,运用准确而得体的评价语言,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教师应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寻找其中的闪光点,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进行引导,不是“你说错了”、“再想想”,而是“声音真好听,再大声点,就更好了!”“微笑着,再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二、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

7、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质疑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

8、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继而得出两种答案:1、累;2、不累。接着,我们又一起讨论、交流“累”是什么原因,“不累”又是什么原因。最终得出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