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

ID:39678578

大小:289.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9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_第1页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_第2页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_第3页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_第4页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7年1i月第6期(总第162期)中州学刊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N。黼N0.6【历史研究】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穆朝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蓬停逢是北宋中期一位丈武兼备鲍政治家和军事束,他在庆历年阊推行新交,对教育孝科举曲敌革力度很大。范伸淹从循名贲实畸选士观出发,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虽然新政中废,但其影响是潭远的。与其后的王安石变法有藉前启后承的内在关系。关键词:范仲淹;选士观;宋代科举中围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埘51(2007)06—0159—04

2、范仲淹是北宋中期一位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仕宦历程集中在仁宗一朝,三起三落,倍受磨难。不论在地方县衙、州府,还是在中央谏院、相府,政绩卓著,建树颇丰。尤其是在任参知政事(副相)期间全力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他施政理念的集中展示。在以往研究范仲淹的著述中,对庆历新政中科举制度的改革虽有论及,但远不深入。本文试从范仲淹循名责实的选士观出发,探讨其改革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影响。一、循名责实选士观产生的背景范仲淹循名责实选士观的产生是基于对当时选士制度的深刻认识与反省,是其求真务实精神在育士选士制度上的体现,没有任何针对性的高谈阔论。北宋前三朝,滥选轻用使官吏队

3、伍急剧膨胀,不仅形成“冗官’之弊,而且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庞大的官吏群体,园循守旧者多,勤政务实者少,甚者枉法徇私。人仕诸途中,有科举、荫补、军功、捐纳等.其中尤以科举人仕最为荣耀,最为显赫。一朝科举得中,一二十年位至公卿者不乏其人,这种状况的形成源于宋太祖立下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并通过广开科举之门,不断完善科举制度而予以实现。到真宗时期,一次科举取士已逾千人。另外,荫补人官者也很多,现任官员按级别高低,每年可在皇帝大礼时申请子孙授官,由此途人仕者每年也在百人以上。因此,到仁宗时,冗官之弊已十分彰显。朝野有志之士,呼吁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范仲淹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

4、15)科举得中,由此进入仕途。长期的从政实践不仅使他对时弊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对革弊也有独到的见解。早在仁宗天圣元年(1027),因母亡在家守丧的范仲淹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向宰相写了一封《上执政书》,其中陈述:。今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末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人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奸雄或俟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矣,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范仲淹在此时疾呼宰臣们不要因循维持

5、现状,而要谋求固邦收稿日期:2007—0s一10作者简介:穆朝庆,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159万方数据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厚本之道,并提出:“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对当朝重科举选士而疏于学校育士的状况,范仲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今士材之间患不稽古,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缴秽,士惟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暨于入官,鲜于致化,有出类者,岂易得哉⋯⋯至于明德之士,全谙指归,讲义未尝闻,威仪未尝学,官于民上,贻笑不暇。责其能政,百有一焉”:⋯”Ⅲ不重视士子的基础教育,而期望通过科举选得俊杰的做法,无异于不务耕作而求收获的农夫,是一种本

6、末倒置的行为。仁宗天圣八年范仲淹又写了一封《上时相议制举书》,书中说:。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才之方莫先劝学。”㈤仁宗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职参知政事(副相),深受仁宗器重。九月间,他上书系统地列述了当朝必须改革的十大政事:“一日明黜陟”;“二日抑侥幸”;。三日精贡举”;“四日择长官”;“五日均公田”;“六日厚农桑”;“七日修武备”;“八日减徭役”;“九日覃恩信”;“十曰重命令”。@不难看出,十项改革内容中半数以上与选士任官制度相联系,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在范仲淹之前,贾昌朝等人上书请科举考试时,进士类先考策论,后考诗赋。诸科除墨义外,以通鹰经义为主。欧阳修、蔡襄等人上书请科举

7、考试评卷时,逐场定去留.以减文卷、省人力。仁宗阅过诸臣奏章后,诏集朝中大臣讨论如何实施。于是,翰林学士宋祁,御史中丞王拱臣,知制诰张方平、欧阳修,殿中侍御史梅挚,天章阁侍讲曾公亮、王洙,右正言孙甫,监察御史刘浞等人,联名上书讨论结果,称:“夫取士当求其实.用人当尽其才。今教不率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足见对取士当循名责实,育士当基于学校,考试当不拘于记诵等,多数臣僚已达成共识。如何改革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