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

ID:39676057

大小:188.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9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_第1页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_第2页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_第3页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_第4页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3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Vol.29.No.32008年8月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ChineseTheatreArtsAugust,2008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以《琵琶记》、《荆钗记》、《苏秦记》为例■李舜华摘要:以《琵琶记》、《荆钗记》与《苏秦记》为例,早期戏文在明前中期的变动突出了旦色的表演。所易情节或为女性种种委屈艰辛的叙述,或为祝寿、游赏、闺中思忆等场次,均涉及闺忆闺怨内涵。这一变动显然源于当时伎乐环境(尤其是弦索弹唱)的影响,而增益了某种情感因素。换言之,闺中

2、的思忆与怨怼,直接书写了女性在伦理环境中命运的酸楚,而透露了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认同与否的两难处境。对这一个体与环境、情与理的冲突,三种戏文各有表述,而典型地体现了明前中期戏文发展的复杂性。关键词:早期戏文旦角闺忆(怨)情与理自元末以来至明代中期,戏文舞台上活跃的主间的交流正是在这一演出情境中发生的,戏文中旦要是女性的影子。与其他版本比较,成化本《白兔色的表演也随之丰富起来。所谓“用妓乐”,不过是记》及锦本的大部分戏文,都突出了旦角的表演。象征性的说法,它实际喻指以妓乐为代表的城市娱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戏文《王祥》

3、。此剧为宋元旧篇乐文化,从明人的记载来看,这些咏叹戏文的小曲、之一,据钱南扬氏所辑佚文来看,主要情节有看柰、杂曲其实也常常流行于城头巷尾,出于市井细民之贩绢、遇盗、下毒、卧冰、割股等,都以王祥为主,而口,而非青楼歌者(及后来的家养优伶)所独善者。锦本在摘汇时却只收入“夫妻相别”、“汲水争挑”、那么,联系这一演出情境,戏文这一对女性的“二妇缉麻”三出,以王祥妻为主。这样,戏文的发关注又说明了什么,它是如何变化的,这一变化又展与变化也主要集中在与女性有关的场次。是如何影响了戏文整体意蕴的表达呢?以锦本、曲谱本、诸古本与其他

4、版本相比较,早不妨从元末明初的《琵琶记》说起。一部《琵琶期戏文在明代前中期的变化,并不是均衡的,而是记》彻底摆脱了宋元时期书生负心的戏文故套,它相对集中于若干重要场次。它们主要集中在两类:以蔡伯喈为主角,书写了一部个体徘徊在情与理之②一类是情节化的场次,即属于戏文故事核心情节间的痛苦。蔡伯喈在初登场时唱道:“风云太平日,的,主要是女性在家种种委屈艰辛的情节(包括更正骅骝欲骋,鱼龙将化;沉吟一和,怎离双亲膝下?有利于描写女性形象的富有戏剧冲突的场次);一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深受儒家思想类是非情节化的场次,诸

5、如祝寿、游赏(包括四时咏陶冶的蔡伯喈,一开始便透露了角逐功名的抱负,乐)、闺中思忆、旅途感喟等,这些场次,除旅途感喟但最终却归结到侍奉双亲上。是出外求取功名,还外,多有旦角参与,其中又以闺中思忆最为常见。是在家侍奉父母?“功名”二字直接引发了情与理这些套数也经常出现于曲选中,实为梨园中反复演之间难以磨合的矛盾。显然,蔡伯喈内心深处更深唱的重场戏(或以单折搬演,或以单曲套数清唱),切地爱恋着家中的父母与妻子;逼试一出,也便成因此,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为透露蔡伯喈内心矛盾最典型的场景。伯喈以在①中。显然,这

6、种改动并非版本校订者一人所为,而家侍亲为孝,不愿赴试;蔡父则以“立身行道,扬名是在不断的演出中逐渐形成的,是由传播者(包括于后世,以显父母”为大孝,逼子赴试。然而,尽管表演者、版本修订者)与接受者(听众)共同完成的。蔡父言辞激烈,甚至于明白指责伯喈“家贫亲老,不至明代中期,装旦与真旦混合并杂,开始出现与元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伯喈仍不愿离家;直到蔡父代“用妓乐”相类似的演出情境,戏文与散曲(套)之说他留恋新婚,才无可奈何应允。在与妻子离别时作者简介:李舜华,女,1971年生,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2·第2

7、9卷第3期李舜华: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更是凄惶,对父亲也颇生怨怼,最后道,“也不是要埋思忆诸套曲,最宜女性自我抒发,而盛行于当时的弦③怨,影只形单,我出去有谁来看管。”伯喈想到此去索弹唱中。《琵琶记》此套曲辞过于富贵,究竟是高千里,孤伶伶无人照拂,已是心下一片茫然。由此可则诚在代人抒情时,情不自禁地调动传统诗歌中丰富知,在蔡伯喈的心里,拒绝功名(“忠”)己与某种情感的意象,以为修饰;还是这些意象作为一种套式,在弦意识联系起来,“孝”也不过是一种托辞而已———是④⑤索中为后人所添加,我们己经很难确定。但五娘临个体

8、在伦理环境中为自身畏惧江湖飘泊、留恋天伦之镜一折极写相思,其曲辞曲意受到弦索中闺情套曲的乐、夫妻之情而寻找到的一种最好的籍口。然而,这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一种情感在蔡伯喈来说,毕竟只能以一种非常隐晦的锦本《琵琶记》在《临妆感叹》一折,自[破齐阵]方式来表达。无论在途中感叹、宦邸忧思、琴诉荷池,以下,插入四支[新增清江引]。[清江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