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ID:13844930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4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_第1页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_第2页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_第3页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_第4页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关于教坊记戏曲的探讨  摘要:《教坊记》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坊记》中“戏”字的多次出现,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从《教坊记》中“戏”的含义,《教坊记》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教坊记》与戏剧间接有关的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教坊记》中的“戏”。  关键词:教坊记;戏;俗乐;歌舞;百戏  《教坊记》为唐代崔令钦所著,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俗乐史料的著作。《教坊记》在中国戏曲史和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关于俗乐史料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唐代戏曲的存在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

2、在这部不足三千言的著作中,“戏”字就出现了九次之多,且其中还记录了一些与戏曲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材料,虽是“吉光片羽,却也弥足珍贵了。”〔1〕本文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察《教坊记》与中国戏曲之关系。  一、《教坊记》中“戏”的含义  “戏”,《说文解字》中谓:“戲,从戈”,又云:“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尔雅?训诂》中谓:“戲,谑也。”可见在古代,戏即有角力、戏谑之意。任二北先生《唐戏弄》“戏弄衡源”一节中,将“戏”总结为四种意义,即除戏谑、角力二义外,另有“歌”与“舞”两种意义。  《教坊记》中出现的“戏”字,基本符合以上四种解释,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本文将之归纳为三个

3、方面:  1.演出,娱乐。其中又包括歌舞演出,百戏演出两项内容。  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  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搊弹家在行间,令学其举手也。  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上以墨点者即舞,不点者即否,谓之“进点”。  戏日,内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此两曲,余尽让内人也。  以上诸条中的“戏”字,无疑是指歌舞演出。其中多有“舞”字出现,是一明证。当然,这些乐舞也并非是有声无辞,而是歌舞并行,诸乐器伴奏,演员均为女伎。歌舞演出意义的“戏”字,兼含有任先生所归纳的“歌”与“舞”两种意义。  2.“戏”在《教坊记》中的第二

4、义为戏剧。  《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面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历来戏曲界多认为大面或兰陵王已是中国较成熟的歌舞戏,《教坊记》的作者崔应钦也持此观点。“因为此戏”的“戏”自应指戏剧而言。同这“戏”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是本书中出现的“时人弄之”的“之”字,见下引之“踏谣娘”条,“时人弄之”,即当时的人扮演这个角色,或者扮演这出戏。“之”也当指戏剧而言。  3.“戏”指嘲弄,调笑。  “戏”除了以上两种意义之外,还兼有嘲弄,调笑之意。这一意义正与“戏谑”之意相符。原文:  是以众女戏相谓曰:“女伴,尔自今后缝压婿

5、土袋,当加意夹缝缝之,更勿令开绽也。  二、《教坊记》中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  《教坊记》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开山之作,主要在于它提供了许多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包括《教坊记》中出现的几部戏和一些明显具有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曲名,兹一一做以简略分析。  《大面》。原文如前所引。崔仅仅题“因为此戏”四个字,做了戏剧性质判断,至于戏剧表演则毫无涉及。段安节《乐府杂录》有记载:“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2〕这已经涉及了演员的衣饰道具。既然是“戏者”当然会有故事表演。任二北《唐戏弄》考证“其为表演故事之歌舞戏无疑。〔3〕在近年来出土的唐代彩色陶俑中有“大面俑”,俑体正是

6、衣紫腰金,并且右手做出握鞭的姿态,充分说明“大面”戏在唐代已是非常兴盛。  任二北在《唐戏弄》中目《踏谣娘》为唐代之全能剧。〔4〕所谓“全能”指演故事,而兼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项伎艺。在《教坊记》这段文字中,这五项伎艺均有记载,“徐步入场,行歌”已有歌唱、舞蹈之动作。既有歌唱当有音乐伴奏。“作殴斗之状”应为剧情表演。“称冤”则应为说白,且定为代言体,而不是叙述体。生、旦角色一齐上场,已具备戏剧的所有要素,故称《踏谣娘》为全能剧,应是合乎事实的。在近年来出土的唐代彩色陶俑中有“男女戏谑俑”,据专家考证,可能表演的即是《踏谣娘》这出戏。  以上两剧,是崔应钦《

7、教坊记》中已明示为戏剧的剧目。  此外,有故事情节的剧目有以下若干:  《凤归云》。借曲调名为戏剧名。原为七言四句之声诗,敦煌曲子词《云谣集》中有长短句调四首,又有舞谱。后二首曲辞作代言体问答,演秦罗敷《陌上桑》事。  《苏莫遮》。以曲调名为歌舞戏名。原为七言四句声诗,合“浑脱舞”作“乞寒”之戏。出自龟兹国,与《大面》,《拨头戏》相类。  《麦秀两歧》。有明确的本事可考,在《碧鸡漫志》卷五有记载,讽刺唐代官吏封舜臣。蜀中曾用作戏曲,乃五代独幕歌剧,有歌与演,无舞,辞为代言体。  此外,有些曲名,或有本事,或有情节,或与戏剧角色相关,或与金元院本名目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