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38031
大小:21.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08
《医学论文-从象思维的“迷失”看历史中对三焦无形说的“误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论文-从象思维的“迷失”看历史中对三焦无形说的“误读”【摘要】 三焦是先哲运用象思维创生藏象之名的典型,“有名无形”并非“无状空有名”;宋儒的思想转型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是中医史上产生各种有形三焦说的根源;回归“象科学观”的认识路线才能真正体悟经典中的三焦原奥。【关键词】 三焦学说藏象学说象思维三焦无形说有形说思维转型 Abstract:Chinesemedicine,as“Xiangscience”representatives,isthatthelevelofawarenessof“theovera
2、lllevelofthenaturalperson.”Itshoulddistinguishbetween“cangxiang”concept“andviscera”concept;thetwoarenotinonetoonerelationship.Reunderstandingofthesanjiaointheclassicoriginalmeaning,andthewholeChineseacademicroots,sanjiaoisoneofthetypical. Keywords:Sanjia
3、odoctrine;viscerapicturedoctrine;xiangthinking;Sanjiao;invisible;visible;thinkingintransition 三焦“无形”和“有形”的问题,是中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考察“三焦争议”的开端和扩大的历史,可以发现认识主体具有非常明显的思维转型特征。本文认为历史时期中“象思维”的失传,是造成对三焦无形说误解和批判的根源,而回归“象思维”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中医的藏象经络学说。三焦是藏象中的一个典型,《难经》明确提出三焦有名无形,现在
4、看来正是唯恐后人误读。 1 三焦是《内经》、《难经》时代原发创生的中国式(象)科学之“名” 刘长林先生《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1]一书指明:“中国传统思维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意象思维。”“中国有自己的科学源流,有系统发达的科学思想,这就是象科学观。中国象科学的哲学基础,即中国传统的认识论,集中在《周易》和老庄孔孟的思想中‘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这三句话是中国认识论的三项基本原则。”《黄帝内经》正是在这样的哲学理论影响下创生的,至今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藏象经络学说是其中的精华,也是中医
5、学至今不被西医学所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先生认为:“不破坏人之生命作为自然整体,这是坚守中医本质的底线。”“藏象”概念正是先哲对“人之生命的现象层面”的研究而形成的,也即“以象测藏”。《内经》中确实有解剖学的方法,但这并非该书的认识论主流,“藏府概念主要不是由与其对应的解剖器官决定,而是由人身整体功能的结构划分来确认。”“三焦作为一府并没有单独与与之对应的解剖器官”。 《素问》开篇即表明继承老子“道生万物”的认识。老子指称“道”为宇宙万物的本根,同时又是宇宙运化的总则。《六节藏象论》是整部《内经》中唯一出现“
6、藏象”概念的一篇,篇中黄帝说:“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上半句表示认同老庄和《周易》“无形生有形”的宇宙创生论,也就是“朴散为器”的过程;下半句“因变以正名”十分重要,先看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据刘长林先生书中剖析,这表明老子肯定了抽象思维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认识还应进一步深化,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刘先生说:“从认识论上说,执道御有即以道领器,就是要求在研察具体事物时,主体要与客体相容,要把事物放在自然的时间过程中,放在宇宙整体之中,要探
7、究事物的自然生化和与宇宙整体的联系,要从整体决定部分的角度说明事物的性质和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要认识事物在彻底开放的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层面的规律。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既不能离开抽象思维,必须借助和利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与成果,但是决不停留在抽象思维之上,一定要以主客兼容,天人合一的意象思维对其加以统摄,使其所获知识“转型”,纳入到意象思维的总体框架中来,与意象思维的方法和认识成果相融合,服从原本整体、因物自然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为道’的认识路线。”因此黄帝后一句接着问:“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
8、闻乎?”这正是“执道御有、以道领器”认识观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帝提出了“藏象何如?”可见,这个“藏象”已经超越了单从抽象思维而来的解剖“脏腑”概念。 《周易》认为“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刘先生说:“《易传》所谓‘尽意’是为了‘尽神’,尽神即知‘变化之道’,而知‘变化之道’系对妙化万物、阴阳不测的把握。‘尽意’—‘尽神’意谓既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又要把握事物的丰富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