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

ID:39519012

大小:10.07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7-05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_第1页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_第2页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_第3页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_第4页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曾守锤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1)谁是流动儿童?(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6)对研究的反思(a):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贡献是什么?(b)什么是心理健康?(c)什么是积极发展?(7)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行动(全校行动vs.个案干预两则)。(8)对行动的反思:“环境中的人”的视角以及社会改革的行动策略。1谁是流动儿童?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

2、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界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15岁以上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没有学习能力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我的定义: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学习或生活的儿童。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http://www.sx.people.com.cn)。流动儿童经历了种种逆境,如,制度的排斥,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晓岚的悲剧),父母的高压力状态,家庭的穷困,等等。晓岚

3、一家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晓岚从1996年上幼儿园中班起就一直在该区Z校读书。由于身上有孤臭,晓岚在学校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喊“臭蛋”,却未被制止。同桌小强借口晓岚弄坏了他的铅笔,对晓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高利盘剥。晓岚父母反映给老师,老师调查的结果竟然是:你的孩子自愿给的!小强还把晓岚的作业故意藏起来,偷看晓岚的日记,向同学宣读,并撕掉了日记中写到自己的部分。班主任对小强的行为不但没有加以制止,经常警告晓岚及其父母,如果晓岚不交作业,就要把她调到外地班去。“外地班”就是“民工子女班”。晓岚的爸爸说,Z校把一些非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

4、。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为了让女儿不受歧视,晓岚的爸爸情愿多出钱让女儿进到普通班级。可是,在普通班级里,晓岚仍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歧视。2003年5月,晓岚因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投河自尽。(文中人物为化名。《东方早报》,2003年9月17日第12版,转引自王映,2004)图1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模型(出处:阿什福德,雷克劳尔,洛蒂,2005,p130)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是。不管是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林芝,翁艳燕,

5、2004;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王毅杰,史秋霞,2008;占友龙,阳植翠,彭瑛,2009),还是学龄前阶段的流动儿童(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也不管是简易学校里的流动儿童(胡进,2002;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还是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刘正荣,2006;王丹阳,2008),其心理病理的流行率或得分均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例外的观点: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人际情感失调。胡进(2002)参照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

6、自我意识量表)的内容编制了调查问卷,对一所简易小学(育英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自我评价消极。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人格或个性缺陷。如,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人(2005)采用16PF对广东省惠州市497例初级中学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个性特点表现出处事多从现实条件出发,精明、世故,但又自卑和敏感,而且个性谨慎、消极、缺乏活泼开朗的特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表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个体因素性别(男);年龄(大);普通话

7、不流利;留守时间长;转学次数多;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环境因素教育安置方式(流动儿童学校);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消极的生活事件;受歧视感(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分析,面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风险因素的流动儿童,其流行率的变化。表2流动儿童心理病理的流行率研究者(年份)流动儿童的学校流行率学前小学初中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3-6)男:28.8%;女:21.50%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4-5岁)男:24.59%;女:33.61%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

8、08)√(5,6)√(初一、初二)内化:31.0%;外化:20.1%曾守锤(201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