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PPT课件

《常见症状》PPT课件

ID:39507066

大小:1.70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19-07-04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1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2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3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4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5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6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7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8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9页
《常见症状》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常见症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诊断学基础第一章常见症状一、发热二、头痛三、咳嗽和咳痰四、呼吸困难五、心悸六、紫绀七、恶心呕吐八、腹痛九、腹泻十、便秘十一、黄疸十二、咯血十三、便血十四、水肿十五、血尿十六、尿频尿急尿痛十七、尿储留十八、眩晕十九、惊厥二十、意识障碍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口温:36.3-37.2℃;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年龄时间环境活动状况,进餐情况生理变化第一节发热(fever)一、发热定义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致产热过程增加,散热不能相应增加或散

2、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即口腔温度高于37.3℃,或直肠温度高于37.7℃,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即称为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2、非感染性发热二、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39℃;高热:39-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寒战、畏寒。有两种上升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以上,常伴寒战。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高热持续期:1、组织代谢增强→需氧量增加→呼吸心率加快2、头痛、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意识不清、昏迷3、消化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4、身

3、体消耗大→倦怠无力、肌肉酸痛、周身不适5、肾血流量减少、呼吸频率增加→口干、尿少、尿黄体温下降期: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伴有大汗,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三、发热机理内源性致热源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非致热源性发热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高温环境三、发病机制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作用于多形核粒细胞、巨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定点上升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发热内热源体温调节中枢温阈上升垂体内分泌体神经交感神经代谢率增加骨骼肌痉挛体表毛细血管与竖(寒战)毛肌收缩排汗停止产热增加散

4、热减少体温升高四、热型及临床意义在临床上,按常规方法测量发热病人的体温,并标记在体温单上所形成的不同形状的体温曲线,称为热型。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六种: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稽留热(continuedfever):a:体温维持在39-400C左右,数天或数周;b: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C;c: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临床意义:伤寒、大叶性肺炎弛张热(remittentfever):a:体温在390C以上;b:24小时温差达20C以上;c: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d: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a: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5、反复发作;b:体温波动可达数度(间歇周期:数小时或数天);c: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回归热(recurrentfever):a:体温急剧上升至390C以上,数天后下降至正常;b: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c: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波状热(undulantfever):a:体温逐渐上升到390C以上,数天后又下降至一定程度,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b:见于布鲁菌病不规则热(irregulerfever):a:发热无一定规律b: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一、概念: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所产生的痛觉反应。二、病因头痛的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胸

6、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疼痛三、发生机制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机体受损部位释放致痛物质痛觉感受器发出冲动引起痛觉疼痛分类:1、皮肤痛:“双重痛觉”,定位不明确2、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3、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4、躯体痛:以骨膜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5、神经痛:剧烈灼痛或酸痛腹痛是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促使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所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病因复杂,引起腹痛机制各异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化验检查与器械检查)联系病理生理改变认真了解病史作出正确

7、的诊断综合分析肾脏:病变压痛区输尿管:病变压痛区附件:病变压痛区一、发病机制腹部的神经分布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壁层,对刺激反应敏锐,传导快,能准确地指示病变部位,是一种锐痛的感觉.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对刺激反应和定位作用不如脊神经敏感,多为钝痛,可伴焦急和不安等感觉.胃:病变压痛区肝、胆:病变压痛区盲肠、阑尾:病变压痛区三种机制一)内脏性腹痛:腹腔内器官受刺激,信号经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特点:疼痛部位不明确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常伴恶心呕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