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98984
大小:4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4
《杨旭文修改后的长城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城——教学设计金晖小学35班杨旭文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出长城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学情分析:对于我国的“世界遗产”学生并不了解,由于农村孩子,他们很少收集课外资料,
2、也没有条件旅游欣赏。但他们热爱读书,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他们会在自主阅读中对长城有所认知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
3、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准备:PPT课件、音乐等教学方法:图文对照、以读代讲、以读促情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长城图片,追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有谁了解长城呢?”(指名回答)2、向同学们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
4、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3、PPT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长城所经过的城市。二、初读寻疑: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倾听;2、指名谈谈听后对长城的感受;三、再读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文中的生字词,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PPT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蜿蜒盘旋、崇山峻岭、屯兵、堡垒、瞭望、修筑、隔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交流对词语的了解)3、相机指
5、导书写生字:崇、隔4、过渡:生字词大家掌握好了,我们一起来接读课文吧!指名轮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余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5、小组讨论,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6、集体交流;相机板书四、图文对照,感悟交流:1、观察PPT图片,追问: ①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②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③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④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2、相机点拨:(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
6、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五、课堂小结:同学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长城的历史背景,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而且还了解的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学生接读),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长城,了解长城。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吗?2、追问:面对着这么高大坚固、雄伟壮丽的长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指名回答;3、PPT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7、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4、追问: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学生提问。(预设: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为什么说长城气魄雄伟?)二、精读感悟:1、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的问题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提示:①勾画相关语句;②找关键词,批注体会。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小组内交流,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展示:(一)第一自然段组代表汇报交流:A、PPT课件出示图片和语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指导学生抓住:崇山峻岭和
8、蜿蜒盘旋体会长城的气势);相机指导学生学习写法:比喻;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句子,读出长城的气势;B、指导学生理解“一万三千多里”,相机出示地图,让学生感知;举例说明:一万三千多里。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