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96529
大小:3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04
《怎么样才能把法教给学生-殷希群老师的见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怎样才能“把方法教给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华中师大一附中殷希群2011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著名特级教师陶维林先生带领10位教师来我校参观学习,其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回去后,陶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从“把时间还给学生”说起——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听课有感》发表在《数学通讯》杂志2011年第7期上。半年后,这篇论文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中有三个小标题:(1)七分钟不说一个字,忍得好;(2)不仅向学生要结果,更要过程;(3)一节课研究三道题,少而精。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很受鼓舞和教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
2、生”是我校总结提炼的教学理念与追求,或者说是教学模式和教学传统。陶维林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教材的参编者,新课程教材培训的讲师团成员,他十多年前写的《几何画板教程》已成经典,影响了一代人。陶老师真有水平,帮我帮我们学校充实或丰富了“两把”的内涵。陶老师在文章的最后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来观察、来归纳、来概括、来探究、来交流、来参与举例、参与定义、参与再创造„„,让他们来表演、来张扬。教师不要去占、去争、去抢、而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2011年1
3、0月,为积极响应“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号召,我于2011年10月24日上午第二节在高三(18)班上了一节参赛课《参数范围问题》,自我感觉课上得很成功。课上完后感想颇多,怎样教才能把方法教给学生?怎样教才能把方法教会学生?现记述如下,这也可算作是我对陶老师这篇文章的一个呼应,也可算作是这节课的课后反思。一、教学应有恰当的高度与深度本节课的课题是《参数范围问题》,它是针对高三学生的复习深化课。参数范围问题是很广泛的,一节课不可能全部展开,考虑到不等式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我就选择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来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选题选材上、在设计安排上有些讲究,具有较强的针
4、对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并且自认为这个高度与深度是恰当的。关于教学的标高,我们先来谈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届比较热的一项教研课题。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或者说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些老师有效教学意识不强,只是在拼时间;有些老师片面认识有效教学,自始至终盯着高考;还有些老师教学策略准备不足,采用灌输教学。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片面教
5、育: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二是过度教学:无限制地拓宽、加深教学内容,以至造成低效、无效、负效。我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针对性”,需要把握好教学的标高及考试的标高。关于教学的标高,我们再来看看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和焦点是教学要求的“度”的把握。目前的教学中,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教学标高定的不准,使用教材最大的困惑是教学标高的把握.我们需要的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理想化的,但有点超越现阶段的实际。现有的课标及教材其知识体系有些割裂,初高中衔接有些断层,教学要求有点难易悬殊,学生负担有点畸形发展,重点内
6、容与主体知识有些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要求有点超前,关注数学应用与数学“双基”教学的关系不太适度。高考的标高与教材的标高之间的落差较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取得平衡。教学应有恰当的高度与深度,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的。我们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生源状况好。如果完全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来教是否“低”了,高考的要求是否应该等同于教学的要求,高考考过的就一定要教吗?高考没考的就一定不教吗?我们的教学中是否该天天都讲压轴题?。目前我们学校的理科教学标高是否偏“高”,文科的教学要求是否偏“低”,高三理科班的教学是否在强调规
7、范细节的同时教学要求偏“低”了呢?,这些思考或结论,我不敢妄自断言。我只是想说明,教学的标高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既要防止“右”,更要警惕“左”。处理不好这个“恰当”二字,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二、要给思维或推理“搭脚手架”“脚手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即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