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79599
大小:22.2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4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球气压带与风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一.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本条标准,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干湿性质,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形成的影响。二.教材1.教材的地位
2、和作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2、教材的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具有丰富的探索性内容,教师应创设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支架式教学原理,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3、学情分析 1
3、.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
4、稍有欠缺。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高一学生在不同的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预料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困难较大。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分析、推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形成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地理现象的过程
5、,了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引导归纳和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根据分布规律进行科学记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严密性,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5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启发式、引导探究法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述小故事“马纬度”:自从哥伦
6、布首航美洲以后,各国商人用帆船(风为动力)装载大量的货物和马匹前往美洲,当帆船进入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停下来等待顺风的到来,一等就是几个星期,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地带叫做“马纬度”。 【情境问题导学】那么,这一地区为什么常常出现无风、闷热的天气?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感受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 【学习活动一】: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探究北半球单圈环流的形成。 1、复习引入、互动交流:复
7、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迁移学习新知提供铺垫和支撑。】 2、迁移探究: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近地面的赤道和极地气压分布将会怎样?(分别形成低压带和高压带,分别叫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绘图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4.活动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产生的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