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58406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3
《阳道实,阴道虚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阳道实,阴道虚的探讨“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历代医家对此句注解不一,根据生理病理和临床运用,对阴阳的含义,虚实的理解各有不同。1.历代医家注解杨上善注曰:“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杨氏认为阴阳为天地。张介宾注曰:“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张氏认为阴
2、阳为外感.内伤病的代指。马莳注曰:“人身本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包天地,地在内,主承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阴运于内者为虚”。马氏认为阴阳为阴阳经脉而言。清代医家张志聪言:“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日本丹波元简云:“考上文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则阳刚阴柔之解,于义较顺。”均为中医论在杨上善的注解基础上加以拓展,从阴阳的属性释之。当今学者张氏认为阴阳当分别指阳明胃和太阴脾。其理由如下:六腑是“其气象天”,“泻而不藏”,故此处所言的“阳道实”即是“实而不能满”的特征
3、性概括。五脏“其气象地”“藏精而不泻”,故阴道虚“是对其”满而不能实的特征性总结。结合《太阴阳明论》内容,阴阳当为五脏六腑解。森立之认为阴阳为阴血、阳气。其注曰:“无形之阳气养有形之阴质,故常实;有形之阴质受无形之阳气,故常虚。人身之气血者,阳气常实于外,阴血常虚于内,虚故阳气乘其虚,滋养阴血;实故阴血受其实,而含蓄阳气。所以气常实,形常虚也;白无虚隙谓之实,自不闭塞为之虚。2.见解上述医家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有不足之处,杨氏的概念太大,有偷换概念之嫌,张介宾讲此理解为外感内伤,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但与《内经》前后文连接不好,马莳将其理解为六
4、阴、六阳,与《太阴阳明论》不太符合,其他诸家都有偏颇之处,笔者比较同意“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如下:在《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中讨论“脾胃脉,生病而异者,何也?”而清代医家柯韵伯注解伤寒论时,以“阳道实,阴道虚”的基本病机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理论,来高度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足阳明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消化),主燥而恶燥,体阳而用阴,以津液为本,以降为顺;足太阴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吸收),主湿而恶湿,体阴而用阳,以阳气为用,以升为健。所以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实质是它们之问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升降相因,燥湿互济,阴
5、阳协调。故脾胃发生病变,当病邪内传时如患者中气足,入里时多伤津化热,成为胃肠实热证,易出现肮闷、腹胀而痛、拒按,或暖腐吞酸、大便秘结等证,多向“阳道实”的力一向发展。若患者中气虚弱,入里的邪气不能化热,寒邪伤阳,以致脾阳失运,成为脾胃虚寒证。多出现纳呆、神疲、倦怠、便溏等证,向“阴道虚”的一向发展。所以“阳道实。阴道虚”也是一种归纳疾病临床的病理表现。本句意在阐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阳道实,阴道虚”是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而言。脾为阴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胃为阳腑,传化物而不藏,
6、故实而不能满。故脾脏多虚,胃腑多实。2)从经脉而言。饮食入于胃,则胃气充盈而胃脉实;脾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脾脉虚,即阳脉实而阴脉虚。3)从病机而言。五脏精气虽藏而不泻,但精气易虚,内伤多不足,故脏病多虚,即阴道虚。六腑(胃)易满,邪气多有余,腑病多实,故阳道实。4)从病证而言。阳病多见实证,阴病多见虚证。实证易愈,虚证难疗。本句高度概括了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病理条件下胃病多实,脾病多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