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73470
大小:1.0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1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 菱形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8.2.2菱形(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和内容解析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它的用途和作用举足轻重.而各种四边形因各种因素,在外形、本质上也各具特点,因此它是平面几何中研究较多的一类,教材把对菱形的研究也列为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之后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为以后的几何知识的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是新授课,主要学习菱形概念及性质,为了使学生便于感受、理解和掌握概念的产生和由来,我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
2、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平移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菱形的特点,引导出菱形的概念,进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出菱形的性质,使学生加深对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区别,探索总结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创设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的探究,即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又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模型,更能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学习为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活动发现到,但对于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区别与联系,还需通过多种方式辨析.三、教学目标1、
3、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欣赏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重难点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五、教
4、法分析与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人人都有事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勇于动手探求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而达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目的.学法:主动探求、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角度和知识面,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六
5、、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提出问题引入菱形定义1.引言对几何图形的研究,我们常常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研究了平行四边形之后,我们研究了把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特殊化——变为90°就得到了矩形,那么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边特殊化——一组邻边相等,会有什么样的特殊图形产生呢?2.认识菱形师生活动: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平移的过程,让学生的观察.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能否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给菱形下一个定义吗?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设计意图】:借助动
6、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知边的变化带来平行四边形的改变.体会菱形是平行四边形边特殊化后的产物,引入菱形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到菱形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裁剪成菱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动2:菱形性质的探究1.问题: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由于它的一组邻边相等,它是否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呢?类比我们前面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方法,对于菱形我们仍然从边、角和对角线等方面进行研究.(1)菱形的边是否有不同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1)菱形的角是否有不同于一般平
7、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是否有不同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2.探究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从边、角和对角线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求证:(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1)AB=
8、BC=CD=DA(2)AC⊥B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DC和∠ABC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点:1)根据已知条件,如何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选取必要的知识为解题服务.2)重点关注学生在写解题过程之前,是否能够口头表述出必要的逻辑推理,是否已经把必要的思路理顺,应重点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