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专题鉴赏

苏轼词专题鉴赏

ID:39372174

大小:2.04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7-01

苏轼词专题鉴赏_第1页
苏轼词专题鉴赏_第2页
苏轼词专题鉴赏_第3页
苏轼词专题鉴赏_第4页
苏轼词专题鉴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专题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

2、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借出猎表达

3、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记叙出猎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品评】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

4、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 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上片纪实: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下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运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情。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5、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 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景:明月超脱世俗的孤高人间真情的温暖下片怀人:寄托人生理想告慰离别亲情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充满了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佛、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

6、位。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精神是在贬谪黄州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词人传神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孤傲、独立、甘于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苦寂的心情。定

7、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这首《定风波》是借题发挥——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这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