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

ID:39361512

大小:3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1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_第1页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_第2页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_第3页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_第4页
资源描述:

《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MR动态增强及化学位移成像评价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杨大为周诚﹡杨正汉李惠章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通讯作者:周诚 Email:chengzhou2000@yahoo.com【摘要】目的观察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在动态增强MR及化学位移成像上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研究我院156例同时行上腹部MR平扫、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病例,仔细观察肝镰状韧带旁肝Ⅲ、Ⅳ段有无假病灶,如有假病灶则记录假病灶的数量、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在MR平扫、化学位移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的表现。结果156例病例中共检出20例(12.8%)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均为

2、单发。其中17例假病灶位于镰状韧带旁肝Ⅳ段,3例位于肝Ⅲ段。假病灶的最大径范围为0.7cm~1.8cm,平均值为1.0cm。20例假病灶中,动态增强MR时16例(80%)只在门静脉期呈低信号,3例同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表现为低信号,1例同时在门静脉期、平衡期呈低信号。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示只有3例(15%)于反相位可见信号减低。结论肝镰关韧带旁假病灶在MR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常见。虽然有些假病灶有脂肪变性,但其形成原因可能主要与迷走静脉有关。作者简介:杨大为(1983-),男,湖南省岳阳市人,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以腹部影像为主随着CT血管造影及CT/MR动

3、态增强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外有很多研究关注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alciformligamentpseudolesion,FLP)的影像表现及形成原因[1-4],而国内关于FLP的研究很少[5-6]。加深对FLP的认识对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观察FLP在MR平扫、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及动态增强图像上的表现,并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5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于我院放射科行上腹部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序列包括T1WI、T2W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排除肝硬化、弥漫性脂肪肝、肝细胞癌、多发肝转

4、移瘤、肝左叶肿瘤切除术后复查及有肝外恶性肿瘤史的患者后,共156例病例纳入研究。男性105例,女性51例。年龄22岁~92岁,平均年龄57岁。2.MR扫描技术:MR检查采用GE1.5TsignaTwinSpeedHD双梯度超导磁共振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FSPGR序列T1WI(TR180ms,TE2.21ms,FOV320mm~340mm,矩阵256×160,层厚6mm,层间距1.5mm),轴位FRFSE序列脂肪抑制T2WI(TR8000ms,TE77.14ms,FOV320mm~340mm,矩阵320×224,层厚6mm,层间距1.5mm),轴位FSPGR序列同

5、反相位T1WI(TR220ms,TE2.33/4.88ms,FOV320mm~340mm,矩阵256×160,层厚6mm,层间距1.5mm)。动态增强使用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射流率为3.0ml/s。动态增强扫描采用3D-LAVA序列(TR3.59ms,TE1.63ms,FOV400mm,矩阵256×160,层厚4.6mm,层间距-2.3mm),采集双动脉期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10~22s、22~34s,门静脉期为注药后50~70s,平衡期为注药后180s。3.图像评价:FLP的评判标准为[1-6]:(1)假病灶发生位置为肝镰状韧带旁的

6、肝Ⅲ段或Ⅳ段;(2)假病灶无占位效应,其在T1WI、T2WI图像信号与周围正常肝实质一致;(3)增强扫描时在动脉、门静脉或平衡期呈低强化区;(4)余肝实质内无弥漫性病变。由2位放射科副主任医生观察图像,观察有无假病灶出现,若有假病灶出现则记录其数量、部位、大小、形态、在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及反相位有无信号减低。结果在156例纳入研究的病例中,共检出20个(12.8%)FLP。20例假病灶见于20例患者的影像检查中,均为单发;12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范围28岁~78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17例位于镰状韧带旁肝Ⅳ段,另外3例位于肝Ⅲ段。假病灶中最大者大小约1.8cm

7、×1.3cm,最小者大小约0.7cm×0.6cm,平均直径约1cm。8个呈类圆形,7个呈楔形,3个呈不规则形,2个呈长条形。各例病变均未见占位效应。20个假病灶在T1WI、T2WI上的信号均未见异常(图a、b)。在动态增强MR图像上,16例只在门静脉期呈低信号(图c、d),约占80%;剩下4例中3例同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表现为低信号,1例同时在门静脉期、平衡期呈低信号。3例假病灶内于平衡期可见细小的血管影穿行其中。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图像显示只有3例(15%)于反相位可见信号较同相位减低(图e、f)。以上20例患者中有17例来我院再次做M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