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

ID:3925484

大小:527.8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25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_第1页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_第2页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_第3页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_第4页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戏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历程(修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代戲曲文學的接受與傳播歷程邵曼珣論文摘要民國以前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士不受重視的,歷代經典史籍亦不輯錄作品。這是中國傳統文學史觀以「作者」為中心的論述體系下的批評觀點。宋元時期戲曲本是民間的技藝小道,明代中期以後文人甚至仕宦大夫來投入創作之列,提升戲曲的質量,使得戲曲由俗而雅,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戲曲文人化」是一大原因。明代中期以後蘇州等地區商品經濟型態,使得書籍的出版與流通,有文化消費的模式,書商的出版策略如文人作家加入,文人評點戲曲,圖繪版本通行等,都是促使戲曲文學因暢銷而成為一種「經典」,也是大眾通俗文學由下層文化漸進滲透而

2、成為上層文化所接納的過程。關鍵詞:經典明代戲曲接受理論視域一、「經典」的建構與讀者的「接受」現今論到中國文學在各個時代的發展,絕大多數是會認同先秦散文、漢魏六朝詩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戲曲小說等為各個朝代文體的經典性代表。然而這些代表時代的文學經典,並非一創造出來就是「經典」,每一種文類在最初創始時期並不會立刻被讀者接受,若從讀者的立場而言,每一個讀者的閱讀活動可以說是對作品進行一個「詮釋」,詮釋者不可能用一個空白的頭腦進行闡釋。從提出問題到詮釋問題,詮釋者無不受到其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傳統觀念、知識能力和思想狀況的影響,這些影響

3、因素形成讀者的一種「前理解」,前理解或前見是歷史賦予理解者可據以進行詮釋活動的積極因素,加達默爾將這稱之為「視1域」(Horizont)。一部作品產生後將會面對該時代其他經典文類對讀者所形成的「視域」理解,使讀者對作品或新的文類產生某種「期待」,也可能在「前理解」的預設與期待中排拒或壓制新的文類。此時在創作者某種意識型態的堅持之下不斷嘗試創作,才能漸漸引起該時代讀者的接受與迴響,當然這些讀者也可能經歷過對該文類的排拒之後,「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對話產生了意義」,於是經過2加達默爾所謂文本與讀者之間產生的「理解視界的融合」(fusiono

4、fhorizon)或稱「視域融合」後,才能為該時代所接受,進而形成該時代的經典著作。換言之,所謂的「經典」著作除了作者本身創作的意圖之外,作品要成為經典,必然與讀者「接受」和「反應」有關。1加達默爾:見《真理與方法》的譯者序,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頁xxii。2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頁355,499。1就文學意義而言,所謂經典是指那些已經載入史冊的優秀文學作品,也就是說該文學作品經過時代的淘練,已經被後代的「文學史」所收錄,同時也意味著進入某種意識型態系統下的價值體系中。只是多年以來「文學史」收錄的經典,大多是以作者和文本

5、論述為中心。德國「接受理論」(receptiontheory)學家漢斯.羅伯.姚斯提出提醒,認為應該注意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因素,一部文學史的3構成過程中需將讀者的接受因素納入其中,這部文學史才是可信和完備的。中國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中,所謂的經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經典的恆常性是建立在該文本能否跨越時空引起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經者,恆久之至道」,已然含括時間與空間的跨越,所謂「至道」就是能為讀者所接受的「理解視界」,而「典」者就是「文本」本身。在中國文學的傳統中什麼樣的作品才符合恒久之至道呢?凡有關政治教化,或文以載道、明

6、道的作品才有傳播的價值,這是儒學傳統的經典建構標準。綜觀明代文學在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下,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典範的追尋,其實是文不如秦漢,詩不如盛唐;在文體內部結構演變的必然趨勢下,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成為明代文學的代表。這是一種文學史的觀點,而文學史通常是一種後設的觀點,所呈現的可以說是一種讀者理解後的價值取向,只是這種讀者的「理解視界」(horizonofunderstanding)並不是與文本互動後的理解視界,而是以作者與文本形式意義或其所形成的一種文藝生態為取向的標準。明代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的成就,是到了民國以後受歐美文

7、學作品翻譯的影響才重新重視明代的戲曲和小說。若從《明史.文苑傳》看來,其所列文苑之士的成就仍是以傳統的詩文為主要的評論重點。例如徐渭傳只說道「渭天才超軼,4詩文絕出倫輩。善草書,工寫花草竹石。」至於徐渭在戲曲上的成就隻字未提,其他如湯顯祖、沈璟等有名的戲曲作家根本不列於傳中。《明史》是清人張廷玉等人編撰,代表的是清初對明代文學的觀點。此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詞曲類一》提到對曲的觀點:「詞、曲二體,在文章、技藝之閒。厥品頗卑,作者弗貴,特才華之士,以綺語相高耳。……究厥淵源,實亦樂府之餘音,風人之末派,其於文苑,同屬附庸,亦未可全

8、斥為俳優也。今酌取往例,附之篇終。……曲則惟錄品題論斷之詞及中原音韻,而曲文則不錄焉;王圻《續文獻通考》以《西廂記》、《琵琶記》俱入經籍類中,全失論撰之體裁,不可訓也。」由此可見戲曲在清代學者眼中仍只是技藝小道,不足以列於經籍。在明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