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中职与高职衔接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职与高职衔接之路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关系中职高职教育有着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区别,所谓相同时两者都从属于职业教育,都由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以专业知识为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都有较高的标准。所谓区别从学习内容看则是中职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主要为科学知识,变化小,相对稳定。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为技术知识,变化较大且不稳定。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而高职所涉及的普通文化课程内容在中职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
2、内容较之也有一定深度,毕业生要掌握能在生产领域中完成具有高难度任务的技能,即高级技能。从学生的基础看中职的毕业生多数为初中毕业生,性格和定力还显得有些浮躁,不能踏实安心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反复练习和操作。他们因为年纪小、接触事物少而不能正确的确定自己的计划,也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导致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总不能坚持。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高中毕业,此时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规划,部分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目标,即便是上五年高职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分数也较之中职的学生高出一截,那么在文化的基础上就占有一定的
3、优势,则专业课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就相对较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高级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低级为高级作必要准备,而高级是低级的延续和提升。由此可见,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是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中职教育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不能真正实现“双高”—高等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高级技能,充其量只能是高等的专业理论水平加中级的技能,而中职教育如果没有高职教育的拉动,将失去发展的动力,从而缺乏吸引力。因此,在中、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使中职生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使
4、非中职生源通过补习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而跟上高级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的发展和提高高职质量的目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具有应变、综合、创新的特征,在衔接时应给予关注。二、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理论依据(一)学生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意味着授课的方式,学习的目标也在改变。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的身心发展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5、本质的特征。一些心理学家从人成长过程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衔接的序列提出了要求。如皮亚杰就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而思维发展阶段是按顺序依次发展的。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要求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时,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在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顺序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能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既与整体目标相一致
6、,又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课程体系,既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又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所必须具有的相当完整的素质结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入学标准。(二)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效益最大化原则即生产者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虽已有明确的中、高等教育层次,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却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许多同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
7、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这无疑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职业教育供求双方未能实现各自效益的最大化,必然会抑制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影响职教自身的发展。首先,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的理论和技能在高职院校里又重复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了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教育供方背离了效益最大化原则。三、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影响因素(一)就业需求的影响职业类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在设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实用性,这就意味着学生
8、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能在入职之后尽快胜任工作,而如果要想尽快投入正常工作,和现实需求是分不开的。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首先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要考虑到就业市场的导向。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规模和规格,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因此,应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就业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分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