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夹层研究》PPT课件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

ID:39182136

大小:1.88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6-26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_第1页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_第2页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_第3页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_第4页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隔、夹层研究我国东部老油田多已进入高含水期采油阶段。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河流泛滥或三角洲前缘相水动力变弱形成的低或特低渗透率薄砂层中。因此搞好隔夹层研究是提高薄层开采潜力的关键。Zeito认为泥岩夹层是最重要的油层非均质因素,泥岩夹层的交织以及由它引起砂体的不连续性是河道砂岩的普遍特征。这种不连续性是杂乱分布的,注水开发中夹层交织处会形成局部封闭的条件,影响采收率。夹层指在主体储层内部存在的相对较薄、延伸较短且岩性或物性与上、下岩层有较大差异的低(非)渗透层段。隔层则指垂向基本不具有渗透性的岩层,它能将上、下储层分隔开来,一般

2、厚度较大,侧向连续性好。隔夹层研究的内容基本包括:①夹层类型;②夹层岩电关系;③夹层成因及分布模式;④夹层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一、夹层类型及特征1、岩性分类①泥粉砂岩夹层②钙质砂岩夹层③砾岩夹层泥粉砂岩夹层岩性类型:主要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含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组成成因有两种:一是半深湖或深湖正常沉积条件下形成,二是由高能向低能转换过程形成分布特征:与湖相有关的夹层常常分布稳定,侧向连续好,而与高能向低能转换过程形成的夹层常常夹层稳定性很差。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低,一般小于3Ω.m;微电极曲线平稳幅度低,声波

3、时差高值,一般在325μs/m以上;中子伽马平稳低值,一般小于0.88API;井径曲线明显扩径。钙质砂岩夹层成因特征:储层内碳酸盐胶结物沉淀不均一作用而形成致密非渗透砂岩层。分布特征:一般出现于砂层顶部和底部,俗称为“顶板”、“底板”。而与古环境有关的早期钙质夹层则通常形成于河道内具有原始高孔渗地区,呈板状或球状。电性特征:深侧向电阻率高于或接近油层电阻率,微电极曲线为尖峰且幅度差小;声波时差明显低值,一般小于220μs/m。砾岩夹层岩性特征:泥砾岩夹层、泥质砾岩夹层等。泥砾岩夹层指由定向或非定向排列的泥砾在砂岩中构成的夹层,属

4、于河道的滞留沉积物。分布特征:此类夹层通常沿冲刷面向河道边缘变薄尖灭,其厚度随河道古水流能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为5~70cm不等。由于泥砾具有定向性,且其依附的砂岩通常为块状,因而储层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泥质砾岩夹层:泥质含量高、组构杂乱、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的混杂砾岩,与泥石流沉积有关。主要分布在冲积扇、浊积扇辫状河道内。电性特征:微电极曲线介于泥岩和钙质层之间,有一定幅度差;深侧向电阻率较底,一般为3.5~13Ω.m;声波时差为中值270μs/m左右;中子伽马中等,范围为0.95~1.1API。夹层岩性类型及电性特征夹层岩

5、性类型及电性特征夹层岩性类型及电性特征2、产状分类由于古地貌和沉积方式差异,夹层产状表现出多种形式。根据夹层与储层顶面及夹层与夹层之间的产状关系,可以把夹层划分如下3类:平板式斜列式紊乱式1)平板式夹层倾角与储层顶面倾角几乎一致,夹层与夹层之间的倾角也大致相同的一系列夹层的排列形式。该类夹层主要出现在加积作用形成的储层内,如辫状河道砂体内。辫状河砂体储层模式2)斜列式夹层与储层顶面呈一夹角,夹层的倾向相同、倾角相近的一系列夹层的排列形式。这种夹层一般出现于侧积和前积作用形成的砂体内,如曲流河点砂坝和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曲流砂体储

6、层模式3)紊乱式夹层倾向和倾角变化没有规律的一系列夹层的排列形式。这种夹层形成时的沉积方式比较复杂,在形成过程中既有侧积作用,也有加积作用发生,而且方向不稳定,主要在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砂体中出现。3、分布形式分类夹层分布形式是指夹层分布连续性和形态。不同环境下隔夹层的分布特征差异很大。小型河流沉积作用下,由于碎屑物质供给不足,砂体一般呈透镜状,河道切割能力差;在河流经过的地方隔层相对较薄,河道未经过的地方,隔夹层厚度大。大中型河流沉积物中,砂体错综复杂,隔夹层分布连续性较差。三角洲环境下,由于叶体分布面积大,整体废弃时湖侵范围

7、广,所以隔夹层分布一般较为稳定,但在水下分流河道及砂坝发育的条件下,上下砂体迭合在一起,使隔夹层不完全连续。大庆油田依据不同沉积环境下隔夹层分布特点的,可将其划分为4种分布类型1)连续分布的隔夹层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分流平原碎屑物供给不足的小型河流及枝状三角洲地区。砂质沉积不发育,由紫红、绿色或杂色块状的泥质隔层组成,岩性致密。平面上连续但不稳定,井点钻遇率大于85%。平均厚度1.5-3.5m,钻遇井点的平均厚度达3m以上。如大庆油田北部的萨葡油层,这类隔夹层占单砂层间隔层的25%左右。连续分布的隔层图2)局部分布的隔夹层分布于泛滥

8、一分流平原地区,由大中型河流泛滥沉积作用形成。主要由泥质组成,分布范围被限制在河间地区。遭受河道的迭加和切割作用,分布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大,侧向上不易追踪对比,只在小范围内起到阻隔作用。井点钻遇率一般为40%-50%,平均厚度1m左右。局部分布的隔层图3)均匀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