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67601
大小:33.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6
《小学数学课堂常用导入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社坛镇中心校凌辉(联系电话:13008368126邮编:408203)新课程改革提倡高效课堂、卓越课堂,那如何做到课堂高效,这是我们每一位基层老师都得想方设法突破的地方。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所以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才能真正让课堂高效甚至卓越。那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收获更多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便会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迅速的将兴奋中心集中到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从导
2、入应用的意义、导入的常用方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导入的些许认识。一、导入应用的意义课堂为什么必须要有导入?作为一名基层数学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导入时运用游戏、谜语、故事等手段,能使教材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铺垫新知导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已知到未知,这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
3、识不是一下被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然而然的吸收。3.启迪思维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注意力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这便为学生顺利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4.活跃气氛导入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在课一开始就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兴奋。这也为接下来顺利的进行新内容教学打好精神基础。二、导入的常用方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都会影响导入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复习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
4、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数学课常用的导入方式。根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抓住不同点,以旧引新,合乎逻辑的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境界,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这节内容时,导入环节就复习了什么是因数、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为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做好知识准备。这样将衔接紧密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2.游戏导入。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而且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
5、要求。比如我在教学“找2、3、5倍数”,在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反应。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兴趣和快乐,也为新知识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故事导入。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述“唐僧分桃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些桃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些桃的6/8,沙僧说要吃这些桃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
6、吃的饼最多?”我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开始争论起来,我趁热打铁加以引导,逐步导入新课。4.表演导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更多的机会应交给他们。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各环节,也是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节时,我邀请两位学生扮演一对好朋友,一人说:“我是好朋友,他也是好朋友,我们是好朋友”。这时台下的学生开始捂嘴笑,有的窃窃私语。教师便问:“有什么问题吗?”生回答:“说得不对,一个人不能是好朋友,要说我是他的好朋友或他是我的好朋友。”实际上在这个环节利用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建立“相互”的概念。即将要学的因数和倍数
7、就和这对好朋友一样,只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5.借助媒体导入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形、动、静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个人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交“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流,探究新知。6.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导入知识是无边际的,各个学科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的时候可以借助学生在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导入新知。例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
8、“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就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背《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语点醒了孩子么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