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云南大理检测)《左传·昭公》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凡是士以上的等级都是世袭的,并规定“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当时,这一举措( C )A.促进了国家统一B.提高了劳动效率C.有利于巩固统治D.强化了中央集权[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分封制。主要影响是巩固统治;C项说法正确;A、B、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2.(2018·山东济南市模拟)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此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后周公平定三监
2、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3
3、.(2019·湖北武汉联考)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C )A.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
4、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项。4.(2018·江西上饶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D )A.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B.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C.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D.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解析] 燕国是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故A项错误;宋国分封给了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宋国不是同姓国,故B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齐国也不是周的同姓诸侯国,故C项的说法也不对;鲁国是周
5、公本人的封地,故属于周的同姓诸侯国,最终鲁国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D项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项。5.(2018·河北承德高三期末)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C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解析] 分封制度下不仅是臣服天子,土地也认为是国家的,体现出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宗法等级秩序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拱卫周王室的目的与材料中
6、国家意识不符,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 A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解析] 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
7、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7.(2019·北京丰台期末)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盠(lí)驹尊。器身所刻铭文大意是周王亲赐盠(人名)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称赞周先王奠定了伟大基业,万年永保万代宗族。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B )A.礼乐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井田制[解析] 根据题干“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万年永保万代宗族”结合所学可知,盠属于周室小宗后裔,故得周王封赐,体现宗法制下血缘宗族关系,故B项正确。A项,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分封宗法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