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世纪中国女翻译家群貌概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译家辈出,译品上乘二十世纪中国女翻译家群貌概观二十世纪的中国,涌现了诸如冰心、杨绛、赵萝蕤、杨苡、杨必、杨静远等著名的女翻译家,她们的译作如《吉檀迦利》、《堂吉诃德》、《荒原》、《呼啸山庄》、《名利场》、《杨柳风》等,都是公认的高质量的译本。所译语种覆盖亚、欧、美洲诸国数种语言,所译体裁更是丰富多彩,如小说、诗歌、戏剧、童话等。在翻译实践的同时,女翻译家们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翻译理论,这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这批女性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五四运动以前,女翻译家的人数较少
2、,译作数量不多,译文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不大,对这一时期的女翻译家的记述也很少,对此介绍得比较多的是郭延礼先生。五四运动以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女子接受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很多女性涉足翻译,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2004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表彰了一批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中做出了突出成就的资深翻译家,在这36位翻译家中有10位女翻译家位列其中,她们无疑是这个群体中仍然健在的佼佼者,她们是桂裕芳、文洁若、文美惠、谢素台、许磊然、杨绛、杨静远、易丽君、俞虹、资中筠。一、五四运动以前五四运动以前的女翻译家主要有小
3、说翻译家薛绍徽、陈鸿璧等,戏剧翻译家吴弱男、薛琪瑛等,她们主要来自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她们的译文大多是浅显的文言文”(郭延礼)。最早的一位是福建诗人薛绍徽,她是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位女翻译家。她翻译了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的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这是我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洋科学小说。郭延礼先生评价其译作“洗练准确,颇能体现原著风格”。二、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将妇女解放运动推向高潮,中国女性从思想意识层面得到了解放,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上真正保证了男女平等,女子接受教育真正得
4、到普及,女性得以在翻译领域大显身手。(一)冰心冰心(1900-1999)先后翻译了8个国家的50多部作品,包括诗歌、戏剧、民间故事、书信、小说等,这些译作都如她的文学作品一样精彩,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第一个将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译成中文,译文忠实优美。最著名的译作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以她“作家的智慧、诗人的灵感和对作者的理解和同情,运用她的神笔,把这一百零三首诗歌精确传神地描绘成一幅长长的画卷”(石真),呈现给中文读者一部同样满含东方哲理的诗集。(一)冰心冰心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对童真、母爱、大自然作了
5、热情的歌颂,处处传递着爱的温情,渗透着爱的理想,她也把这种爱的理念贯注到了她的译作之中。首先,她的选材几乎都是有关爱的主题的作品。《先知》:一位充满挚爱而睿智的东方哲人,教人从善,珍爱生活。《吉檀迦利》:对祖国、对自然、对人性的爱。其次,冰心怀揣着一颗爱心在翻译。她翻译的作品几乎都是亚洲国家的作品,“因为他们都受过或还受着西方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冰心),怀着对这些国家的深切的同情,她愿将这些“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愤怒反抗的呼吼”(冰心)的诗篇翻译出来。(一)冰心冰心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章中:《译书的我见》、《我也谈
6、谈翻译》、《我和外国文学》。她的主要观点就是为读者考虑,译自己所爱。(一)冰心冰心认为译者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其一,反对将原文难译的文字夹在字里行间。认为最好能“因时制宜,参看上下文的意思取那最相近的中国字眼名词,翻译出来。若是嫌它词不达意,尽可用括号将原字圈起来,附在下面以备参考。其二,中文成语应该慎用。在译文里滥用成语会让读者对译文失去信心,并且成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稍一不慎就会闹笑话。例如,“拂袖而起”就不能随便用。其三,适当调整语序。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有异,词序有别,如果字字对译,往往会“语气颠倒,意思也不明了……
7、不妨稍微的上下挪动一点。”(一)冰心冰心乐于翻译她所熟悉的、喜爱的作品。纪伯伦和泰戈尔都是冰心所喜爱的作家,《先知》和《吉檀迦利》都是她所珍爱的作品。评价《先知》:“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予我以极深的印象!”冰心创作诗歌《繁星》和《春水》就受了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启发。“翻译这两位作家的散文诗的时候,都没有感到辛苦,只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一)冰心冰心还谈到了对译者的要求。她认为要译好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应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学词汇,这样,“在遇到好句的时候,词汇多了才有斟酌选择的余地。”在《漫谈“
8、学贯中西”》一文中,冰心就曾谈到林纾能将原著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就得益于他造诣深厚的中国语文功底,要想做好翻译,就得博览群书,“就非得把中外语文都学深学透不可”。(二)杨绛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