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04020
大小:3.81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6-24
《专题刑事法律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专题刑事法律制度第一节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三、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第二节犯罪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构成要件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的概念犯罪,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具有刑事违法性具有社会危害性劫匪以枪杀人质来胁迫警方答应其条件具有
2、应受刑罚处罚性why犯罪主观方面(故意、过失)who犯罪主体(自然人、单位)how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what犯罪客体(社会关系)二、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那一部分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正确量刑正确定罪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也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决定不了犯罪性质,同一个犯罪对象,可能会确定为不同的犯罪,如同样是割电线的犯罪行为,可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也可能构成侵犯财产罪中
3、的盗窃罪。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具体要件。犯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犯罪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我国刑法中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和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不作为犯罪人用积极的行动去实施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人有义务实行并且也能够实行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消极地不去实行。不作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行为人负有实
4、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而未实行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法律明文规定行为人的职业和业务要求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义务犯罪结果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损害。危害结果是许多犯罪的构成要件。当犯罪结果已经发生,要使某人对这一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这一结果是某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他的行为同犯罪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在刑法有明文规定的某些犯罪构成中具有必要要件的意义。3、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
5、了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公民或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单位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行双罚原则自然人主体刑事责任年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六周岁的人注意: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事责任能力辩认和控制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轻度精神病人聋哑人、盲人醉酒的人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故意与过失)、犯罪目的和
6、犯罪动机等因素。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罪过是任何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犯罪目的和动机只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须具备的要件,即选择要件。犯罪的主观方面直接故意故意过失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目的就是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危害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法律明文
7、规定有些犯罪以某种犯罪目的作为构成要件。犯罪动机就是推动或者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动因,犯罪动机是什么,并不影响犯罪的构成。犯罪目的、动机: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虽然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他对这个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不管这个结果多么严重,也不构成犯罪。特征一是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二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三是损害结果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犯罪故意直接故意明知认识因素意识因素心理态度恶意程度间接故意明知希望积极追求放任无所谓递减犯罪过失过于自信已
8、预见(事先无认知)(事先有认知)疏忽大意应预见没预见否定没避免否定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一)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