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ID:39070309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4

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_第1页
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_第2页
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_第3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论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什么?“礼”不是简单的礼节、礼貌之事,孔子认为“礼”是“周公之典”,是具体的典章制度。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礼”字就出现了74次。孔子所提及的“礼”是周礼,是恭敬辞让,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具体到国家,是“君臣”之礼;具体到家庭,是“孝梯”之节。孔子在《论语》中曾不止一次的表达了自己对周朝民风、周礼的推崇和向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

2、哉!吾从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代是“礼乐”的盛行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呼唤周礼的回归,这说明现实环境里缺乏并且需要这样的文化,孔子在自己的呼喊声中表达了对春秋时期社会“礼崩乐坏”局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慨叹,同时也在概叹中沉思,在沉思中找寻出路,从孔子的言行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有叹息,但孔子对自己身处的社会还是怀有理想和追求的。所谓“礼崩乐坏”,“乐”是“礼”的特殊表现形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是歌颂尧舜德行的古乐,孔子闻《韶》,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

3、他感受到《韶》乐达到的“尽善”与“尽美”的统一,所谓“尽善”,是指《韶》内容高雅,歌颂的是远古先贤们的高尚品德和伟大功绩;所谓“尽美”是指《韶》的外在的音律、音质、音色都能够给人以感官的享受,在孔子看了,好的“尽美”者众,“尽善”者寡,“尽善”“尽美”兼而得之者少之又少,所以孔子才会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在孔子看来,“礼乐”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缺的条件,儒家以之修身养性,协调社会关系。周代尚文,即人文文化,它沿袭了原始氏族社会内部的民主性和仁爱精神,这种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礼乐文化就是春秋时期所缺失的社会秩序规范。孔子

4、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周代礼乐制度上,并提出了“仁义”思想,期望以此来充实“礼”,达到“仁”与“礼”的互见。孔子把“礼”看作是“仁”的外化,而“仁”是“礼”的精神,因而确定了“礼治”的思想体系。所谓“礼治”就是通过道德规范的教育作用来治理国家,用“礼”去约束人的行为,使其成为道德自觉的人,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这其实就是“礼”在政治上的实际运用。关于“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是这样认为的:“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和根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送人以玉帛,是“礼”;发之以钟鼓,是“乐”;行之以常事,是“孝”。这些是为了表现尊敬之心、和气之心、敬爱之心、和悦之心。所以“礼”可以具体表现为行为方式或器物,但行为方式或器物背后的内容表达的是行礼之人的真实情感。在谈“礼”的时候,“仁”是先决条件,是内容和根本,假使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重“礼”是为了实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卜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地实践

6、“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是“礼制社会”的丧失时期。子曰:触不触,触哉!触哉!”孔子借礼器抒发感慨,表达了自己对春秋时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面貌的悲愤之情。孔子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如果是“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那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亡国。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孔子认为:为政,必先“正名”,即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正名”是为了“明礼”,“明礼”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有了清晰明了、规范合理才等级制度才能结束春秋时期诸侯代天子征伐、五霸混战的混乱局面,才能实

7、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百姓们才能过上平顺安稳的生活。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不仅为政治国需要明礼,家族内部也需要讲求礼节仪式。《中庸》中提到人际关系包括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从国家到家庭都应意识到规则、秩序的重要性。《孝经》认为孝敬父母是小孝,大者是大孝于天卜,视天卜的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才是大孝,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所以先“父父子子”,才能“君君臣臣”,“君”、“臣”“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努力扮演的角色。孔子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对维护“礼乐”制度都负有

8、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只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该做的事儿做到位,共同坚守“克己复礼”的原则,才能实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的遵“礼”思想不仅应用到政治伦理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其诗论中。孔子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