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54522
大小:2.21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24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历史背景二、发展历程1.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2)主张: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伦理观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个人修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基本主张陆九渊(南宋)(1)思想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王守仁(明中期)(1)思想核心:“致良知”(2)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三、地位和影响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2.影响(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进步性: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1.理学和心学及儒学的关系(1)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
3、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2)“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2.王守仁心学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王守仁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2)实质: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3.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4、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主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史料探究]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
5、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1)材料一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探究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探究说明其“新”在何处。提示:(1)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根本性质:客观唯心主义。(2)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归纳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6、(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对点训练]1.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
7、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C.重理轻法D.格物致知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主题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史料探究]材料一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8、”“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陆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材料一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