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45360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杜甫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杜甫诗歌中最具风格的代表作。此诗以茅屋为题,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怀,情感炽烈,内涵深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以写景开篇,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结构严谨,层层推进,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
2、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记叙与抒情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个别生字、生词及语言。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五、教法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六、教学准备:配乐朗读、背景介绍、草堂景色等PPT。七、教学过程:1、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2、作者和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
3、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
4、,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PPT)。(2)、请同学将课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完后点评)。(3)、说说诗中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秋风破屋儿童抱茅雨夜难熬忧国忧民4、研读课文,理解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报交流)。怒号沉塘坳公然对面漠漠何由彻大庇突兀
5、5、悟读诗文。(1)、感受秋天: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2)、走进草堂:①、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②、“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③、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
6、一个小高潮)(3)、走进杜甫: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③、“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4)、聆听杜甫: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③、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7、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7、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